Writing Science 笔记 6.20

本文探讨了科研写作中的六大要素,包括简化、出乎意料、具体化等,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已知知识来阐述复杂的概念,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及吸引力。此外,还提供了多种故事结构模型帮助构建论文框架。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写作的六个要素:S: Simple 简单的 U: Unexpected 出人意料的 C: Concrete 具体的  C: Credible 可信的  E: Emotional S: Stories。

2.通常情况下,一个想法的内核越简单,其影响区域越大。让事情显得简单化才更加容易理解。

3.如果不能用言语讲清楚,那就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或模型来表示——画面越清晰越好。

4.简单的一部分要素是用你的读者已经知道的内容来表达你要描述的东西。

5.论文的每一部分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已知的内容开始,在其之上进行一定修改,使其越来越复杂和微妙。

6.我们经常认为很多内容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站在了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同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非是更加广大的受众。我们应该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来重新阐述问题和方法。

7.新颖性和意外性在于你问了什么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写作中应该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8.使用我们已知的知识边界来勾勒一个知识鸿沟,勾起人们对边界外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想要阅读并记住这样的故事。

9.具体的重要性是科学写作的特征之一。我们用抽象从具体中得到结论。通过抽象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可以理解的解释。然而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将一个概念与一个具体的例子联系起来,使得这个概念本身变得具体而容易理解。

10.我们通过提到以前的工作中并引用这些来源来确立我们的想法的可信度。我们通过描述我们的方法、清晰地展示数据、使用适当的统计数据来建立数据的可信度。我们从数据中衍生出具有可信度的结论。中间的环节缺一不可。过多使用黑体容易降低可信度。具体化的描述可以使得可信度增加。你必须证明你的证明了他们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11.为了使论文能够发表,你需要激发审稿人的好奇心。你通过问一个新奇的问题来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只是提供一个新的信息。

12.在论文中故事是模块化的,一个大的故事是由若干个小故事单元集合而成的。要写一篇好论文,你需要考虑内部结构和如何整合故事模块。

13.我希望每一个短篇故事本身都有粘性,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棘手的整体故事。你可以在写作中使用同样的策略。当你讨论你的数据和想法时,找到可以打包成连贯模块的单元。读者将能够吸收每一块,这将使他们更容易看到他们如何加起来创造整体。

14.常见的故事结构有如下几种:

1)OCAR:适合耐心非常好的读者。

Opening (O): Whom is the story about? Who are the characters? Where does it take place? What do you need to understand about the situation to follow the story? What is the larger problem you are addressing?

Challenge (C): What do your characters need to accomplish? What specific question do you propose to answer?
Action (A): What happen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In a paper, this describes the work you did; in a proposal, it describes the work you hope to do.
Resolution (R): How have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world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 action? Th is is your conclusion —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your work?

2)ABCDE:容易吸引读者留下了看。

Action (A): Start with a dramatic action to immediately engage readers and entice them to keep reading.

Background (B): Fill the readers in on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 so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story as it develops.
Development (D): Follow the action as the story develops to the climax.
Climax (C): Bring all the threads of the story together and address them.
Ending (E): What happened to the characters after the climax?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resolution.)

A和B的内容就是O和C的内容,只不过把challenge提前了作为噱头。

3)LD:

the core of the story is in the first sentences (the lead, L) and the rest fills out and develops the story (the development, D)

L包含上面的OCR三个环节,但是只浓缩为一句话。

因为读者可能只看第一句话,或者只看第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明白你要做什么并且引导他看下去。

3)LD:

the core of the story is in the first sentences (the lead, L) and the rest fills out and develops the story (the development, D)

L包含上面的OCR三个环节,但是只浓缩为一句话。

因为读者可能只看第一句话,或者只看第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明白你要做什么并且引导他看下去。

4)LDR:Lead/Development/Resolution

OCAR: Slowest — take your time working into the story.
ABDCE: Faster — get right into the action.
LDR: Faster yet — but people will read to the end.
LD: Fastest — the whole story is up front

15.故事结构决定你在每个部分要放什么内容,读者应该可以只阅读OCR就得到关键信息,如果把内容放错地方可能就会给读者错误的理解。

16.一篇好的文章由如下部分组成:描述一个较大的问题以及中心思想(O),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C),提出了你的研究计划和结果(A),给读者一个重要的结论(R)。

17.专业的期刊使用OCAR即可,如果是比较泛性的期刊,为了让人能够快速认为这篇文章有用必须把Lead放在前面。

18.实际上论文的组成部分是:IMRaD: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ntroduction : This has three subsections, although they are rarely broken out as such:
  Opening : This is typically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 introduces the larger problem the paper is targeting. What is the context, and what are the characters we are studying?
  Background : What information does the reader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work the authors did, why it is important, and what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larger issue? I consider this an extension of the O, as it fleshes out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s.
  Challenge : What are the specific hypotheses/questions/goals of the current work?

Materials and Methods : This begins describing the action — what did you do?

Results : This continues the action by describing your findings.

Discussion : This develops to the climax and the resolution. What did it all mean, and what have you learned? It oft en ends with a conclusions subsection that is the resolution.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ueqiuqiu/p/7053822.html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扫描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canSMLM)技术及其在三维超分辨体积成像中的应用。scanSMLM通过电调透镜(ETL)实现快速轴向扫描,结合4f检测系统将不同焦平面的荧光信号聚焦到固定成像面,从而实现快速、大视场的三维超分辨成像。文章不仅涵盖了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还提供了详细的软件代码实现,包括ETL控制、3D样本模拟、体积扫描、单分子定位、3D重建和分子聚类分析等功能。此外,文章还比较了循环扫描与常规扫描模式,展示了前者在光漂白效应上的优势,并通过荧光珠校准、肌动蛋白丝、线粒体网络和流感A病毒血凝素(HA)蛋白聚类的三维成像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性能和应用潜力。最后,文章深入探讨了HA蛋白聚类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模拟了24小时内HA聚类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从分子到细胞尺度的多尺度分析能力。 适合人群:具备生物学、物理学或工程学背景,对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病毒学或光学成像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和掌握scanSMLM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三维超分辨成像中的应用;②学习如何通过Python代码实现完整的scanSMLM系统,包括硬件控制、图像采集、3D重建和数据分析;③应用于单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结构和动态过程,如病毒入侵机制、蛋白质聚类等。 其他说明:本文提供的代码不仅实现了scanSMLM系统的完整工作流程,还涵盖了多种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模拟和比较,如STED、GSDIM等。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系统在硬件改动小、成像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导。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eggiani提出的渣层计算模型,针对Prenflo气流床气化炉中炉渣的积累和流动进行了模拟。模型不仅集成了三维代码以提供气化炉内部的温度和浓度分布,还探讨了操作条件变化对炉渣行为的影响。文章通过Python代码实现了模型的核心功能,包括炉渣粘度模型、流动速率计算、厚度更新、与三维模型的集成以及可视化展示。此外,还扩展了模型以考虑炉渣组成对特性的影响,并引入了Bingham流体模型,更精确地描述了含未溶解颗粒的熔渣流动。最后,通过实例展示了氧气-蒸汽流量增加2%时的动态响应,分析了温度、流动特性和渣层分布的变化。 适合人群:从事煤气化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化工过程模拟工程师、以及对工业气化炉操作优化感兴趣的科研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评估不同操作条件下气化炉内炉渣的行为变化;②预测并优化气化炉的操作参数(如温度、氧煤比等),以防止炉渣堵塞;③为工业气化炉的设计和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其他说明:该模型的实现基于理论公式和经验数据,为确保模型准确性,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气化炉的数据进行参数校准。模型还考虑了多个物理场的耦合,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能够模拟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渣层演变。此外,提供了稳态求解器和动态模拟工具,可用于扰动测试和工业应用案例分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