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文件访问流程及磁盘inode和block总结

本文深入解析Linux文件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包括inode与block的作用、它们如何共同决定磁盘容量、inode与block的默认大小及其对文件存储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命令查看inode与block的相关信息。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Linux文件访问流程

inode是文件的唯一标识,文件名和inode的对应关系存放在上一级目录的block中;inode里有指向文件block的指针和文件的属性,从而通过block获得文件数据。

磁盘的容量由inode和block共同决定

磁盘空间是否满了,是由两项参数决定的:

第一个是inode是否满了,第二是block是否满了,任何一个满了都不能存数据。

有关inode的总结

  1. 磁盘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时会生成一定数量的inode和block;
  2. inode称为索引节点,作用是存放文件的属性信息和指向block的指针;
  3. inode是磁盘上的一块存储空间,CentOS6默认inode大小为256字节;
  4. inode编号是唯一的,不同的文件有唯一的inode号;
  5. inode号相同的文件互为硬链接;
  6. 创建一个文件至少要占用一个inode和一个block;
  7. 查看inode总量和使用量 df -i;
  8. 查看文件的inode信息 ls -li 或 stat /etc/hosts;
  9. 生成指定的大小的inode mkfs.ext4 -b 2048 -I 256 /dev/sdb。

有关block的总结

  1. 磁盘存取文件是按block为单位存取的;
  2. 一个文件可能占用多个block,但是每读取一个block就会消耗一次磁盘I/O;
  3. 如果要提升磁盘IO性能,那么block应该大一点,从而能读取更多内容;
  4. block太大,存放小文件就会造成空间浪费;block太小,又会消耗磁盘IO;
  5. 要根据业务需求确定block大小,一般默认设置为4K;
  6. block大小也是格式化时确定的,命令是 mkfs.ext4 -b 2048 -I 256 /dev/sdb。

总的来说

  1. 磁盘格式化文件系统后,会分为inode和block两部分;
  2. inode存放文件属性和指向block的指针;
  3. 文件名和inode对应关系存放在上级目录里的block;
  4. inode默认256B,block默认4K;
  5. 通过df -i 查看inode数量及使用量;
  6. 查看 inode和block大小 dumpe2fs /dev/sda1 | egrep "Inode size|Block size";
  7. 一个文件至少占用一个inode和block,硬链接占用同一个inode;
  8. 一个block只能被一个文件使用,block太小,性能差,block太大,浪费空间;
  9. 通常,一块空间能放多少文件取决于inode和block的数量和大小,如果文件很小,那么block或inode就容易耗尽;如果文件很大,则应该用block的总数除以一个文件占用的block的数量得出存放文件的数目。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Peter2014/p/7594346.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