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时,有个年轻同事是基督教徒,很好奇人居然会对虚无的东西虔诚至此,总问左问右,她告诉我人总要有个心灵寄托。那段时间,她刚刚失恋。
而后,有年长的同事信佛教,每天读经书听佛号。那是我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一段日子,也曾试着去看经书,却发现有太多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东西,现有的认知让我无法认同,遂放弃。
很长的一个时期,每次跟人谈论到信仰的话题,常常会搬出张信哲的那首歌,颇有些沾沾自喜的说如果爱是一种信仰,那我的信仰就是爱,爱家爱生活爱工作。自以为很新潮的样子。
人越大,烦恼越多,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烦恼,看不开,就困惑。孤苦迷惘的时候,往往会失去了理智,忘了理想忘了目标忘了自己,像小孩子一样渴望依赖渴望安全感。
渐渐明白,信仰是不合乎理性,也不能用理性去分析的。人总有脆弱的时候,尽管各种道理每个人也都懂,可以拿去安慰别人,偏偏用在自己身上就是行不通。信仰不该是现实存在能摸得到看得见的,万物总有消逝的一天,当信仰无所依,对人的打击就是致命的。所以,去相信虚无吧,丢掉怀疑精神,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认知去例证它的错误。可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不是又可以说信仰就是任由自己去愚昧去无知呢?但是,谁又能保证你对世界现有的认知是绝对正确的呢?是不是如果我们足够包容,包容所有的观点,包括异己的,就不会如此伤脑筋了?只是,万一有一天被异己观点同化了怎么办呢?如此再三纠缠下去,就是庸人自扰了。
故,关于我的信仰,依旧在探寻中。道教,应该是没有可能了,看到会害怕。佛教,太肃穆,敬畏的不敢靠近,尽管现在每次害怕的时候总是把佛珠带在身边。我是带着功利心的。而基督,会让我愉悦的平静而感动,或许是唱赞美诗的功劳。所以,从感观层面上来推论,未来也许我会是一个不够虔诚的基督教徒。
可是,天知道,明天早上醒来我会不会又把今天的想法全部推翻。活到现在这个年岁,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定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