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书生,读了几年书,想找点活干,学以致用。
不过他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可能办不了大事,还是从小事做起。于是他先去帮人打零工,干得还算卖力。
几个月之后,书生托人找到了一个大东家,东家听推荐的人说书生手脚还算麻利,便收了他。
书生非常庆幸,凭自己的实力居然能有此机遇。暗喜之余,他也告诉自己要好好干,珍惜这次机会。
开工第一天,东家跟他说,我们打算做一种特殊的针。这个针嘛,有很多人在研究,做得也各有千秋,有缝麻袋的,有缝衣服的等等。你可以找点资料学习一下,那些做针的人都会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宣传广告会有很多信息,你去了解下吧。而且,很多人会把用过的针就会扔到海边,你也可以去找个样品学习下。
于是,书生去找了很多书籍资料和别人的宣传。
过了一个月,书生大致知道每种针都有什么特点,缝东西是什么原理,但是还是不会做。
于是他来到在海边,发现确实有针,而且有很多,不过长得都是一个类型。他觉得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毕竟是别人做出来的实物,可以具体研究下怎么弄的,便捡了一根回去了。
又过了不久,东家问他,做的怎么样了?
书生说,找到一根,但是经过测试,不符合您的标准。
东家说,你去再找找,肯定有相似的,然后根据我的要求,你改改。
于是书生又去海边。
一周后,东家问他进展如何。
书生说,我找了很久,没有符合标准的啊,宣传里倒是有些相似的,可是海边没有。
东家说,你找了多久?
他说,四五天吧,您要的这种没有人用过,而且类似的也没有人扔啊。
东家说,你才找了五天?我研究针都五年了,肯定有。可能被海水冲到海里了吧,你去找吧。
书生无言以对。
第二天起,书生借了条渔船,出海捞针了。
而这个故事,是没有结局的。也许书生真的找到了针,完成了任务;也许书生找针时发现打渔不错,成了打渔的;也许书生什么也没找到,被解雇了,从此一事无成,了此余生。
这就是一个海底捞针的故事。
很多年后,这段文字出现在某个官员写给读书的儿子的信里。
有时,官员会回想起年轻时候的那次捞针经历。
他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针,只是勉强用别人扔的用过的针替代了下,东家虽然不满意,但是起码还是可以缝东西的,翻新一下,宣传宣传也就成了。而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不懂怎么做针,有得用就可以了。当时的任务虽然完成,但是由于东家不高兴,工钱什么的基本都扣光了。
那次任务之后,他常常会想,海底未必真的有针,只是有的人认为那里有,我又做不出针,所以我就得去捞。还是得自己发明。
然而转念一想,如果当初真的侥幸,自己做出针了,估计想要针的人又得觉得这不是针,或者根本用不了。因为自己毕竟不是个工匠,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相信,也不一定有人肯用。
看来这就是天意吧。大概只是一种经历,结果不重要,重在过程,重在沟通。
平时东家都是平时不管不问,到时候没搞定,就指责我。看来是当初沟通不够。
可是当初我去问怎么弄,他只说就去办就行了,具体怎么办呢,还得自己想。看来所以问与不问的结果只差了一个态度问题上,应该多问,给东家留下点好印象。可是,问了就是态度好,不问就是不自觉么?
貌似也不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书生,没有什么经验,经常去问一些肤浅的问题,他会觉得你不动脑,没主见……
算了,还是不想了。还是当初去捞针时,捞到个落水的大官有用啊!
这就是命吧,想着想着,就又到梦里去捞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