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探讨了基于Jabber协议的移动即时通讯系统PICA的设计与实现,着重介绍了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及其创新之处,包括C/S三层结构设计、GPRS通信、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案等。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主题:PICA 移动互联网 Jabber XML 即时消息
时间:2006年05月01日


内容摘要

聊天一直是Internet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IM)。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自1998年由以色列几个年轻人推出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以来,在短短的儿年时间内,IM软件发展速度惊人,它以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通信的特点征服了广大用户,PC机端的即时通信(IM)为用户提供了支持硬盘共享、在线音乐播放、寻呼、文本聊天、语音聊天、视频、播送新闻等各项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网友们的交流,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

据统计,迄今为止全球有几亿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在网上交流。即时通讯工具使用频率之高,超出任何一种网络软件。

有专家预测:“作为商业通信工具,即时通讯(IM)的应用将于2006年取代电子邮件,成为最流行的互联网通讯工具”。

就目前情况而言,即时通信软件市场已达到了的饱和状态,但是随着第三代数字通信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网速将不断提高,以及手机内存容量的不断扩大、无线互联网和互联网互联互通能力的加强。把即时通信(IM)做到手机上,供用户随时随地的使用,不论是市场成熟程度,还是技术方面都提供了成为现实的可能。这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通信方式,是通信领域里的一次革命。

《移动互联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和应用》就是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开发研究的成果。

本文是对基于开源的Jabber协议的移动互联网上开发即时消息传递系统PICA的研究,重点讨论该系统所使用的协议-Jabber协议的分析及在该系统的应用,具体讨论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客户端的设计、服务器端各Jabber服务器的构建分布、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以及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等内容。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技术创新点和所做的工作如下:

1.该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

(1)系统设计为三层的C/S结构,三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三部分。其解决方案是: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原来的数据层作为DBMS已经独立出来,所以关键是要将表示层和功能层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程序,并且还要使这两层间的接口简洁明了。
 
(2)系统设计涉及到三个角色:客户、Jabber服务器、互联网。

(3)客户端通过GPRS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用GPRS服务,可以使手机与网络时刻保持连接,而且是按流量来收费,数据的传输速度、传输的质量以及数据的传输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Jabber服务器与Jabber服务器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

2.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关键技术

(1)支撑平台,LINUX作为主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是PC机(运行windowsXP)采用C/C++开发;数据库采用MySQL(企业版)作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数据库平台;客户端的硬件平台是各种型号的手机,采用SUN公司的J2ME1.0进行开发。

(2)在该项目中,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基于两种技术:推技术和拉技术。

(3)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Jabber的XML流的形式进行的,对Jabber的XML的编码方式的理解与定义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4)解决服务器端的负载均衡问题是该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客户量的增加,原有的Jabber服务器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必需在服务器端设计成能随实际需要来不断增加新的Jabber服务器,新增加的Jabber服务器不能影响现有的Jabber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5)客户端程序采用多线程的运行方式来进行设计。

3.该系统的创新点

(1)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基于两种技术:推技术(Push)和拉(Pull)技术。对于推技术来说用得比较少,只是在当官方有新版本推出要立即通知用户更新时,可以选用推技术,由服务器把数据推向客户。大多情况下是选用拉技术,由客户端不断检查服务器上有没有给它的数据。当有这样的数据时,客户就从服务器拉此数据。

(2)根据Jabber的XML结构的重新定义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种XML包用来进行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进行通。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必需按所定义的XML流来进行打包和解析。

(3)服务器端为了解决负载均衡问题,使用一个中间模块,使客户端程序先与这个中间模块通信,获得所要与之联系的Jabber服务器的IP地址。 (4)解决了Jabber的XML结构的定义,使通信符合即时通信的实际需要。

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目标就是要在手机上实现即时通信(IM),使用户真正能在手机上享受PC机上的即时通信的体会。
本系统已实现并实际投入运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注册用户已达到了五十多万,这充分说明了该系统的生命力。

全文目录
摘 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章PICA项目的市场的需求分析及前景预测
第二章“PICA即时通”的概述
第三章“PICA即时通”的客户端实现
第四章“PICA即时通”的服务器
第五章“PICA即时通”的具体通信过程
第六章总结
致谢
参考书目
附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bluespot/archive/2008/07/10/1240113.html

内容概要:该论文聚焦于T2WI核磁共振图像超分辨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T1WI模态作为辅助信息的跨模态解决方案。其主要贡献包括:提出基于高频信息约束的网络框架,通过主干特征提取分支和高频结构先验建模分支结合Transformer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有效重建高频细节;设计渐进式特征匹配融合框架,采用多阶段相似特征匹配算法提高匹配鲁棒性;引入模型量化技术降低推理资源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超分辨率性能,还保持了图像质量。 适合人群:从事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尤其是对核磁共振图像超分辨率感兴趣的学者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提升T2WI核磁共振图像分辨率的应用场景;②目标是通过跨模态信息融合提高图像质量,解决传统单模态方法难以克服的高频细节丢失问题;③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灶。 其他说明:论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网络架构设计实现代码,还深入探讨了跨模态噪声的本质、高频信息约束的实现方式以及渐进式特征匹配的具体过程。此外,作者还对模型进行了量化处理,使得该方法可以在资源受限环境下高效运行。阅读时应重点关注论文中提到的技术创新点及其背后的原理,理解如何通过跨模态信息融合提升图像重建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