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孤独六讲#情欲孤独

本文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中对孤独的不同理解,儒家文化强调集体归属感而排斥孤独,西方哲学如萨特的作品则深入讨论孤独与死亡。文章还提到了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爱恋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首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健康地去爱他人。此外,文中还引用了《窗外》、《思旧赋》等作品,以及竹林七贤、嵇康、加缪等历史人物,丰富了孤独主题的讨论。

东西方对于孤独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儒家文化中不喜孤独,人不论如何都是某某部分的一份子,因此就不会存在孤独。它一是不允许别人孤独,二是害怕自己孤独。我担心他人孤独体现在不好意思使他人独自行动,担心他人独自一人难受,但我又怎么去体会他人的孤独感呢?我害怕一个人,害怕这说明我不受他人的承认或者因为我个人的错失而导致群体的抛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许多人第一次对于孤独的思考。

  •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 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
  •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找寻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如果强把自己的意义加在别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
  • 足以成熟地让人民思考,而不是用结局决定一切。
  • 你从正面,我从反面,以后才能“合”。——接纳不同
  • 生命力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 我想,人有一部分是人,一部分可能是鹦鹉,一部分的语言是有思维、有内容的,另一部分的语言则只是发音。
  • 一个是绝对的客观与冷静,一个是不可解的与身体的纠缠。死亡就是和身体告别。
  •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 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
  • 《窗外》《思旧赋》《热死鹦鹉》
  • 《广陵散》嵇康的绝曲
  • 《墙》萨特:探讨人面对死亡时的反应
  • 《等待戈多》贝克多
  • 《局外人》加缪
  • 陈进兴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qyysunshine/p/10039609.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