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中动态联编特性
联编是指一个计算机程序的不同部分彼此关联的过程。按照联编所进行的阶段不同,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联编方法:静态联编和动态联编。
源代码中的函数调用解释为执行特定的函数代码被称为函数名联编(binding).
在编译过程中进行联编被称为静态联编(static binding),又称早期联编(early binding).
编译器必须生成能够在程序运行时选择正确的虚方法的代码,这被称为动态联编(dynamic binding), 又称为晚期联编(late binding).
1.为什么有两种类型的联编以及为什么默认为静态联编?
如果动态联编让您能够重新定义类方法,而静态联编在这方面很差,为何摒弃静态联编呢?原因有两个-----效率和概念模型.
首先来看效率.为使程序能够在运行阶段进行决策,必须采取一些方法来跟踪基类指针或引用指向的对象类型,这增加了额外的开销.例如,如果类不会用作基类,则不需要动态联编.同样,如果派生类不重新定义基类的任何方法,也不需要使用动态联编.在这些情况下,使用静态联编更合理,效率也更高.由于静态联编的效率更高,因此被设置为C++的默认选择.Strousstrup说,C++的指导原则之一是, 不要为不使用的我付出代价(内存或者处理时间).仅当程序设计确实需要虚函数时,才使用它们
- 成员函数必须声明为virtual,即为虚函数,该函数是动态联编;
- 动态联编:指联编工作出现在运行时阶段,这种联编又称为晚期联编;
- 编译程序:在编译阶段并不能确切知道将要调用的函数,只有在程序运行时才能确定将要调用的函数,为此要确切知道该调用的函数,要求联编工作要在程序运行时进行;
注:这样的好处是实现多态性和比较灵活,但是就要牺牲速度,因为每个函数调用在运行前是不可确定的,要随着用户的操作来执行相应的函数,相应地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开销。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father
{
public:
father(){}
~father(){}
public:
virtual void run() const{cout<<"父亲可以跑1万米"<<endl;}
};
class son : public father
{
public:
son(){}
virtual ~son(){}
public:
void run() const{cout<<"儿子亲可以跑十万米"<<endl;}
};
int main()
{
father f;
son s;
f.run();
s.run(); //
f=s;
f.run(); //输出还是父亲可以跑1万米
father *q=&s;
q->run();//指针调用,引用的是 派生类的对象,输出儿子;
system("pause");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