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接:新疆行记(三)
新疆行记(四)
提起吐鲁番,你脑海里会浮现葡萄、哈密瓜、火焰山、载歌载舞的维吾尔姑娘。
而我对吐鲁番的另外三件事倒觉得可以说道说道。一是“坎儿井”,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与都江堰一样伟大神奇的水利工程;二是,风,只有你亲身体验过,你才理解,火车是怎么被吹翻的;是三高昌古城,让你在时间隧道穿梭你的思绪。
先说说坎儿井。公元5世纪,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里记载道:“沙河中多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这就是关于吐鲁番的较早记载!
火炉般的吐鲁番,最热的七月份平均为33.6C,最高地面温度可达75'C,把鸡蛋放在戈壁滩上一会儿就熟了。而雨像男人的泪,少得出奇,平均降雨仅有19.5毫米,风毫不吝啬,天天飞沙走石,水汽平均蒸发量为3608.2毫米,属严重的干旱缺水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但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凭借什么神奇的力量生生不息延续繁衍的?那就是睿智的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总17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星罗棋布的坎儿井像吐鲁番的血脉,养育滋润着那块土地上的人们。
有了坎儿井,那块土地才富饶神奇;有了坎儿井,维吾尔人才会在葡萄架下 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有了坎儿井,丝绸之路的驼铃才能在你耳边留下千年的回响。水是生命之源,吐鲁番让你感受了一节 “人与自然”最生动鲜亮的课程!

再说那风。戈壁滩的风,是祸也是福。从乌鲁木齐进入吐鲁番盆地,要经过达坂小城,若遇上大风天,孩子们必须将书包装满石头去上学,一个个小身影在风中摇摇晃晃顶着风去学校,不然就会像一片轻轻的叶子似的被风刮得无影无踪。
那风肆虐时,就连火车也能掀翻在地。1961年夏天,一列从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在这里受到大风的袭击,一下子被掀翻了10节车厢。2007年2月28日由乌鲁木齐市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在吐鲁番境内被大风吹翻,造成该次列车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造成旅客重大伤亡。
特殊的山口地形有关。达坂城山口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南北疆气流活动的主要通道,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与大沙漠蒸腾的热气激烈对流,汇聚成风从山口吹向达坂城。山口地形就像一个喇叭口,外侧是宽阔的平地,内侧夹在高山之间,迅速收缩变窄,从而形成了达坂城及南面的吐鲁番一带是有名的“百里风区”,每年有风天气多达300天以上,几乎没有一天不刮风。平均风力9~10级,最大可以达到12级以上,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相当于刘翔110米栏速度4倍还要快。
是祸是福,在人认识风的角度。风能是一种洁净,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于是形成了那里的又一大景观 就是风能发电机群,望着那些风中旋转的风叶,我联想起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这童话其实只是从1989年才开始演绎的,丹麦政府经济开发赠款300万美元。引进丹麦BONUS公司的150kw风机13台。加以先前进行测试和实验选购的丹麦wincon公司的100kw并网型风机一台,当时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这2050千瓦,也算是中国及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了。2000年装机容量达到了4万千瓦。这与国外的风电场相比规模还是小弟弟。风机绝大部分都是丹麦和德国的,我国自己的东西还差点,但在努力中。
最后说,高昌古城!
望着那些断垣残壁,你怎么也想像不出,当年玄奘西行途经高昌那种高度繁荣的景象。
公元630年,玄奘在偷偷离开长安城,夜渡玉门关后,翻过茫茫戈壁与沙漠,来到了高昌国。
高昌王麴文泰几次三番软硬兼施死皮赖脸执意挽留西行的玄奘,均遭到拒绝,玄奘以绝食来表达自己西行的决心。无奈,麴文泰只得放行,并豪爽地提供大量物资人力给足了玄奘20年的消耗:法服30套,黄金百两,银钱3万,绢500疋,马30匹,仆役25人,又修书24封,请高昌以西龟兹等24国让玄奘顺利过境,并亲自致书当时西域霸主西突厥叶护可汗,派人护送玄奘去印度取经。临行时,高昌城僧侣、大臣以及百姓倾城夹道相送,麴文泰抱着法师大声恸哭,相送数十里才回城。玄奘感激涕零并允诺西天取经回来后,必定与麴文泰再次相聚。哪知17年后,当玄奘风尘仆仆地赶来践约时,高昌国已被强大的唐朝所灭,高昌国王麴文泰被斩首。转眼间,世事沧桑巨变,玄奘不禁睹物伤情、痛哭流涕。
我站在50多度烈日下发呆,直至同伙们回头找来,我才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傍晚,我们将在吐鲁番踏上东去的列车,向甘肃的敦煌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