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 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 舍。
他们两个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个人在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下,在我国古诗词上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 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周记:
每一周感觉都过得好快啊,我们这一周继续完善上一周没有完成的程序,小组的程序我们还没有完成,因为还有许多不会的地方,而且还有好多地方需要改进,所以,这一周我们两个翻看了许多相关方面的书,我们在程序编写方面仍需下更大的功夫,我们会不断完善我们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