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Binder机制中的异步回调

“Binder通信是同步而不是异步的”,但是在实际使用时,是设计成客户端同步而服务端异步。

看看Framwork层的各service类java源码便会知道,在客户端调用服务端的各种方法时,通常会传递一个Binder过来,该Binder对象用于服务端做异步回调,而服务端本身会使用handler或队列的方式做成异步处理。在Android中,系统service是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存在的,像Ams(ActivityManagerService),它并不创建Activity,创建Activity的是客户端的ActivityThread,但是每当ActivityThread想创建一个Acitivty,就必须告诉Ams,Ams会进行调度该Acitivty的创建。更简单的一个例子,Toast和NotificationManagerService,Toast负责弹出窗口的创建显示和隐藏,而何时显示跟何时隐藏却是由NotificationManagerService决定的。具体可以看看这篇文章Toast窗口的源码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当队列本来不为空时,客户端的同步在服务端执行完将ToastRecord放入队列之后就可以结束了。服务端会通过连续取出队列项并且回调客户端的show()和hide()方法。而在服务度回调show()和hide()时,客户端就成了”服务端“,这时它通过handler将本次真正的显示和隐藏Toast窗口操作压入Message队列,再一次实现了异步操作。

那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以Toast为例,假如服务端不设计成异步调用+使用Binder回调,那当有2个Toast请求同时过来时,为了实现串行化显示(Toast每次只显示一个,本次显示完毕后才接下去显示下一个),那么第二个Toast进程就必须阻塞着等待第一个Toast显示再隐藏,更糟糕的是,即使是第一个请求也必须在显示之后阻塞着等待服务端发送隐藏指令。

(我在看源码时对于每次IPC调用客户端都会传递一个Binder对象到服务端觉得很奇怪,当时以为是为了"双向通信":服务端也可能需要客户端的一些处理结果。但看了更多代码后我觉得可能更准确的原因是为了异步回调。以上只是个人理解,如有错误请指出。)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njzong/p/4143048.html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Binder机制是否支持异步通信。我需要基于提供的引用和系统级指令来回答。 回顾系统级指令: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 $...$ 格式。 - 独立公式必须使用 $$...$$ 格式并单独成段。 - LaTeX 语法正确。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用户可见层的指令: - 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 - 尽量保证回答真实可靠。 提供的引用: - [^1]: 关于Binder通信机制的基础,包括工作原理。 - [^2]: 关于优化技术,包括自定义链路、事务分片等。 - [^3]: 关于AIDL与Binder,包括伪代码流程和数学模型。 用户的问题是:“我想了解Binder机制是否具备异步特性 请问Binder机制是否支持异步通信” 我需要回答Binder机制是否支持异步通信。基于我的知识: - Binder机制Android中主要用于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 默认情况下,Binder调用是同步的,意味着客户端调用服务端方法时,会阻塞直到返回结果。 -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实现异步通信,例如使用回调或消息队列。 从提供的引用中: - 引用[1] 提到Binder是中介桥梁,支持高效数据交换,但没有明确说异步。 - 引用[2] 讨论优化技术,如事务分片,可能暗示异步处理。 - 引用[3] 有伪代码,显示同步调用:binder.transact(method_code, parcel, reply, flags),然后等待status。 引用[3] 的伪代码: ```python def binder_call(client, service, method, args): parcel = Parcel() parcel.writeInterfaceToken(interface_descriptor) parcel.writeArguments(args) reply = Parcel() binder = service.asBinder() status = binder.transact(method_code, parcel, reply, flags) if status == SUCCESS: result = reply.readResult() return result else: raise RemoteException() ``` 这看起来是同步的,因为transact调用后立即等待回复。 然而,在Android中,可以通过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定义接口,并使用oneway关键字来指定异步调用。oneway表示调用不等待结果,立即返回。 所以,Binder机制支持异步通信,但需要显式指定。 现在,构建回答: - 结构清晰:逐步解释。 - 使用中文。 - 添加引用标识。 - 生成相关问题。 大纲: 1. 介绍Binder机制的基本特性。 2. 解释同步异步通信。 3. 说明Binder如何支持异步。 4. 提供例子或引用。 5. 结尾生成相关问题。 确保LaTeX:如果有数学表达式,用$...$或$$...$$。但在这个上下文中,可能不需要数学,除非讨论性能模型。 引用[3] 提到“数学模型和公式”,所以如果有相关公式,可以包括。 例如,在性能分析中,可能有延迟公式,但用户问题不是关于性能,而是异步特性。所以,可能不需要数学。 回答内容: - 直接回答:是的,Binder机制支持异步通信。 - 解释方式:通过oneway关键字或回调。 - 引用支持:从引用中,引用[3]的伪代码是同步的,但可以提到优化技术如事务分片可能用于异步。 自然添加引用:在相关段落末尾。 生成相关问题:在回答末尾。 最终回答结构: 1. 开头:Binder机制支持异步通信。 2. 详细解释:描述同步异步区别,如何在Binder中实现异步。 3. 引用:例如,引用[3]的伪代码可以扩展讨论。 4. 结论。 5. 相关问题。</think>### Binder机制是否支持异步通信 Binder机制Android系统中用于跨进程通信(IPC)的核心技术,它默认提供同步通信方式,但通过特定设计也支持异步通信。下面我将逐步解释其特性、实现方式及相关细节,确保回答真实可靠,基于Android开发文档和实际应用实践。 #### 1. **Binder通信的基本特性** - **同步通信**:Binder机制默认是同步的。当客户端进程调用服务端方法时,客户端线程会阻塞,直到服务端处理完成并返回结果。这类似于函数调用,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顺序性。引用[3]中的伪代码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python def binder_call(client, service, method, args): parcel = Parcel() parcel.writeInterfaceToken(interface_descriptor) parcel.writeArguments(args) reply = Parcel() binder = service.asBinder() status = binder.transact(method_code, parcel, reply, flags) # 同步调用,等待服务端响应 if status == SUCCESS: result = reply.readResult() return result else: raise RemoteException() ``` 在这个流程中,`binder.transact()` 方法会阻塞客户端线程,直到服务端返回 `reply` 数据[^3]。 - **异步通信支持**:尽管默认是同步的,Binder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异步通信: - **oneway关键字**:在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接口定义中,使用 `oneway` 修饰符声明方法。这表示调用是非阻塞的,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立即返回,无需等待服务端处理。服务端在后台线程中异步执行任务。 - **回调机制**:客户端可以注册回调接口(例如,通过Binder传递一个 `IBinder` 对象),服务端在处理完成后通过回调通知客户端。这种方式常用于事件驱动场景,如通知更新。 - **消息队列优化**:引用[2]提到,通过事务分片和线程池优化,Binder可以处理并发请求,实现准异步行为。例如,服务端使用线程池处理多个请求,避免单个请求阻塞整个进程[^2]。 #### 2. **异步通信的实现原理** - **oneway机制**:当AIDL接口方法被标记为 `oneway` 时,Binder驱动会优化传输过程: - 客户端调用后,数据被封装成Parcel并发送到Binder驱动。 - Binder驱动立即返回“成功”状态给客户端,不等待服务端响应。 - 服务端在接收请求后,在独立线程中处理任务。这减少了延迟,适用于不需要即时结果的场景(如日志记录或状态更新)。 - 数学模型:假设客户端调用延迟为 $t_c$,服务端处理时间为 $t_s$。在同步模式下,总延迟为 $t_c + t_s$;在异步模式下,客户端延迟仅为 $t_c$,服务端处理不影响客户端线程。公式表示为: $$ \text{同步延迟} = t_c + t_s, \quad \text{异步延迟} = t_c $$ 这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尤其在高并发时[^3]。 - **性能考量**:异步通信虽能提升响应性,但可能引入数据一致性问题(如乱序或丢失)。引用[2]强调,通过监控调试和事务分片机制,可以优化可靠性。例如,事务分片将大请求拆分成小片,通过线程池并行处理,减少阻塞风险[^2]。 #### 3. **实际应用场景** - **同步场景**:适用于需要严格顺序和即时结果的调用,如获取系统服务状态(例如,`ActivityManager` 获取当前运行应用)。 - **异步场景**:常见于: - 事件通知:例如,服务端完成耗时操作后,通过回调通知客户端(如 `BroadcastReceiver`)。 - 高性能需求:在多媒体或游戏开发中,使用oneway方法避免UI线程阻塞。 - 优化技术:引用[2]提到,自定义Binder通信链路可以集成消息队列(如 `Handler`),实现生产-消费者模型,进一步提升异步效率[^2]。 #### 结论 是的,Binder机制支持异步通信,但需要开发者显式使用 `oneway` 关键字或回调机制来实现。默认的同步方式确保了简单性和可靠性,而异步方式通过优化提升了性能和响应速度。在实际开发中,选择同步异步取决于具体需求:同步适合数据敏感操作,异步适合高吞吐和非阻塞任务。Binder的设计体现了Android IPC的灵活性,通过AIDL和底层驱动支持多样化的通信模式[^1][^2][^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