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灯控路口,开始取消红绿灯读秒计时牌。就拿北京来说,现在5环以内的读秒红绿灯,基本上已全部阵亡了……
都说以后路口红绿灯控制要智能化,逻辑化,那么读秒真的就那么落后么?

1.
实际上,读秒红绿灯还是有有很多好处的,比如,提高了司机预判操作,哪怕离路口还有很远,只要看到绿灯还剩几秒,就可以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判断自己的车是否可以通过路口。

这样一来,车过去了就减少了红灯排队的车辆;要是过不去,司机也可以提前收油减速,节能环保,还降低了发生事故的风险。
同时司机们还能根据红灯的剩余时间,准备好起步,提高了路口的通行效率。
可以说,正是因为读秒红绿灯的存在,老司机才能避免路口急刹的尴尬,真正做到开车时脚下优度,心里有数。
而且对于行人而言,读秒红绿灯同样具有以上“奇效”尤其对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尤其重要。
所以这次取消,读秒红绿灯,9成人认定这真是个坏主意。
2.
那么,为什么现在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搞红绿灯取消读秒呢?
这个原因,就要去实际生活中去找了,像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因为收入医疗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定居。
尽管这些城市都实行了错峰上下班的政策,但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交通日渐拥堵的事实。

尤其到了早晚高峰,道路几个方向通行量的不对称,极易形成潮汐效应,继而形成大规模拥堵。
而改变着一状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根据各方向实时通行流量,控制车道的方行时间,保证承载主流量的车道获得更高的路权,以保证通行效率的最优。
所以有人认为,读秒固定的红绿灯,已不足以应对这种交通情况。
3.
实际上,智能化的红绿灯在国外早已应用多年。

比如说美国是个特别注重交通路权的国家,所以在美国,干路的通行优先级是高于支路的,直行高于左转的。
所以当2边车道都没车时,美国的左转绿灯根本就不会亮,而是直接给直行车绿灯。

而当支路有车时,智能化的路灯就开始发挥作用力,它会根据自己的逻辑,适时地把直行干路的绿灯切换成红灯。
一般等直行车道上的最后一辆车进入路口,绿灯就已经变黄灯了,当干路有车等待时,也是同样的逻辑。
4.
当然,比起国外,我们的红绿灯智能化只能算刚刚起步,于是结果就是,读秒拆的贼快,但智能红绿灯却没能跟上。
拿亚洲最大的社区天通苑来说,都半夜2、3点了,车流量不过10来辆每分钟,但路口却仍保持着和白天一样的通行配时,赶上个红灯就要等2、3分钟,是不是很坑爹。

而北京那些用上智能交通红绿灯的城区也没好到哪去,不信你可以问问跑出租车师傅,像西单、三里屯这些地方,白天有几个人乐意去?
重要的是,国外虽然用了智能红绿灯,但人家也没有彻底否定读秒红绿灯的成效,反而以4到7秒的闪烁黄灯作为读秒灯的替身,给驾驶员留出足够的时间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