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变化 胜过 遵循计划
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管理着来说,创建一张优美的Gantt图并吧他们贴到墙上是很有诱惑力的。然而时计商计划将会遭受形态(shape)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日期上的改变。
较好的做计划的策略是:为下两周做详细的计划,为下三个月做粗略的计划,再以后就做极为粗糙的计划。”
──敏捷开发宣言第四条原则
这条原则说明了项目开发计划的制定的科学性作法。人生计划也比类如此。你尝试过制定10年的详细计划吗?那么2周,3个月呢?对比下来,所以短期计划更明朗,也更易于制定。换个方面考虑,也更易于把握实现它。我们没有能力把握(也有个别超人)未来10年,20年,50年的人生(说能把握的都是骗人的)。但是我们能把握未来2周,3个月,6个月。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管理学书籍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很多是如何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我们努力执行他,中间绝不动摇,然后两年就能够成为经理,三年就能够挣够百万。敏捷开发大师Beck说过,“人不是插入即兼容的装置”,因此,人生规划也不是单单为了控制机器人。
HP前总裁孙振耀在一篇谈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中说,“2007 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讲时,有人问起那些书对我影响较大,我想对我人生观有影响的其中一本书叫‘Trigger Point’,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掌握机会,采取行动。”我想他说的很好。我们不要一味制定长期规划,把自己当成机器人,忘记了交往,沟通,社会,机遇以及抓住机遇。长期规划往往是盲目的,不很现实的。长期计划越详细,反而束缚限制了你的发展,因为我们是一个灵活、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中。
另一方面他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要制定好短期规划。短期规划制定好,是你把握机会的资本。
最后要说的是,不制定详细的长期规划,不是说不制定长期的大概计划。比如说3年,5年也是可以有个大概计划的。这个叫做远景计划,模糊一点也没什么。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