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区块链技术领域,关于跨链的研究从来都是热潮迭起。其实分析起来也不奇怪。区块链经过几年的喧嚣、沉淀、升华,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区块链应用落地逐步成熟。落地应用的成熟发展,逐渐催生与其他应用交互的外联需求,而跨链作为解决这种需求的基础设施,自然而然会被重视起来。
1. 大家是怎么聊跨链的
跨链不是个新鲜话题,早在2016年9月, Vitalik Buterin所著的《Chain Interoperability》就对跨链的技术方案和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提到,较为实用的三种跨链技术为「公证人机制」、「侧链/中继」、「哈希锁定」;几种可能的跨链应用场景包括资产交换、原子交易、预言机、信息互通等。
此后国内外讨论跨链的各类话题,大多绕不开这三种跨链技术,正如同早期大家讨论区块链时,都在讨论共识机制一样。但其实,共识机制的先进性只是区块链平台设计的维度之一,譬如安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等其他维度,也是区块链平台设计的考虑重点。再者,区块链的性能也不单纯依赖共识机制,全流程处理机制、异步化、并行性以及其他编码、压缩、传输机制等,均对区块链性能有所影响。
好比共识机制之于区块链,前面所提三种技术对于跨链而言,只是保证跨链访问安全可信的一种机制。机制固然重要,但站在应用落地的角度看,如何设计合理的跨链架构、如何设计简便的适配协议、如何提供易用的跨链接口、如何保证可信的跨链治理等等问题,都是跨链设计所应考虑的。

因此,本文不再赘述跨链三种技术的解析,而尝试从跨链的技术必要性

跨链技术作为联盟链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不仅解决了不同链之间的互通问题,还促进了联盟链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标准化进程。本文从联盟链角度深入分析跨链技术的必要性,探讨跨链设计理念,并介绍WeCross跨链协作平台的实践。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