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总结展望时刻。去年写了《人生不过几次关键的选择》,今年打算写写过去十年的股市投资。虽然在投资上投入的时间很少,但这件事情对人生而言却非常重要,有必要想透。另外我想我的技术文章绝不可能对任何人有任何影响,但关于人生的文章说不定能影响了谁也未可知呢。
一、10年:开始思考投资
十年前开始思考投资是因为偶然看了《穷爸爸、富爸爸》,开始重视资产保值增值。于是看了一通格雷厄姆、巴菲特、费雪、林奇、马尔基尔,最终主要吸收了马尔基尔的短期随机、费雪和巴菲特的长期上涨、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这几个思想。
也看过技术流,但发现这方面根本没有有深度思想的书,加上没时间盯盘,于是很快就决定不看这条路。
二、11-15年:缺乏体系的尝试
思想有了,十年没变,但不知道怎么操作。因为时间很少,也不具备研读财报的能力,所以11-13这三年主要就是做了基金定投。这三年股市持续跌了1/3,所以是越定投越亏,不过钱很少。
13年底开始尝试投资个股,一开始就是听朋友推荐,但是很快发现还是得自己来。花了点时间学习了怎么看财报,然后开始选股。操作的也不多,茅台、海天味业、银行股、水电、核电之类的。多数倒是赚的,但发现存在不敢重仓和拿不稳两个大问题。
还没等到找到方法,15年的大牛市就来了。大牛市,不能免俗的追涨,幸运的是在4500点左右大部分退出来了,但跌到4000以下的时候又追回去一些,最后算了下这么大的牛市,才只有15%左右收益。
这段时间的投资是失败的,没亏但没找到有效的投资方法,白费了五年。不过也不急,因为反正也没啥钱。
三、15年7月至今的指数投资体系
股灾之后开始深入思考应该什么时候买卖的问题,因为显然之前搞错了,答案是建立了一套指数投资体系,并执行至今:
首先,想明白了必须坚持“低买高卖”的原则。因为股市短期随机所以逻辑上绝不应该追涨;另一方面股市长期上涨,所以逻辑上也不应该杀跌和割肉。
第二步要考虑的是买卖时机和规模的问题。我认为股市投资是赌博问题,所以就想到应用凯利公式f = (bp - cq) / (bc)(其中p和q分别是赚钱和亏钱的概率,q=1-p,b和c分别是赚钱时的收益率和亏钱时的损失比例,f是目标仓位)。从理念和统计数据上,我都相信股市短中期(1-2年)是随机的,所以可以简化为f=(0.5b - 0.5c) / (bc)。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确定b和c。对A股和美国的数据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全市场平均PE大致来说存在一个上下界,据此就可以确定b和c,这样就可以制定一个基于平均PE的仓位控制规则,通过历史数据回溯发现很有效。这个规则我写了篇文章发在雪球上( 《基于市场平均市盈率与凯利公式的仓位控制策略》https://xueqiu.com/2488148656/54804304)。
第三步要考虑的是标的。因为指数标的少且有稳定的PE数据,因此投资指数是便利的选择,但我不想只投一支指数,所以这里要做点分解。看了主要指数的估值历史数据,发现平均市盈率基本上是在历史均值的50%~200%之间波动,根据这一规律,定了个很简单易行的操作规则:当一个指数的平均PE低于历史(5年和10年)均值10%时,开始买入2%仓位,低于均值15%时买到3%,依次类推,也就是平均PE每低5%就增加1%仓位;当该指数平均PE高于历史均值130%时开始卖出,也是每高5%卖出1%。最后,多只指数的总仓位大致控制在第二步的方法计算的总仓位即可。
这样这套指数投资的体系就成型了,从15年7月开始执行至今,5年多下来总收益达到44.81%,最低的时候也只亏损了不到5%的本金。收益率看起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年后才加入的新资金没有等到好的买点。如果资金池是固定的,收益率会达到70-80%,这就比同期的沪深300好多了。
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1、基于对投资体系的理性理解产生的信心,敢于投入大额资金(最高时投入所有自由资金的85%),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2、部分成功择时。在16年初、18年和今年初大跌时,都顺利的捕捉到了很好的买点。对恒生等指数,也顺利捕捉到不错的卖点。
这段时间的投资是成功的,找到了方法,收益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心态好、不花时间。这五年多大跌时总是有足够的资金买入,涨的时候觉得仓位也不少,除了偶尔大跌时特别开心一点外,可谓宠辱不惊。需要投入的时间也极少,比如今年一年下来也就操作十余次,5月之后更是只操作过一次,有时几周都不看一下。
四、近期对买卖时机和个股投资的思考
近期有两点新的思考。
一是买卖方法发现可能优化。目前总是在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这样在持续下跌时可能买的太早,持续上涨时可能跑的太快。通过简单的模型测算发现如果采取下跌时不买回升时才买,上涨时不卖回跌时才卖,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谓提升2个百分点。我把这个改进称为左右结合的阶梯买卖策略,目前还没机会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追涨杀跌,因为仓位仍然是根据估值确定的,估值越低仓位越高。
二是觉得应该分一部分资金来做更主动的个股投资。最近两年看准了多家公司,如美团、拼多多、特斯拉,同时没看错过,但因为之前只是投指数,基本没买,没有赚到超额的Alpha收益。最近悟出一个道理,股价是由投资人的平均认知水平决定的,虽然我很少有时间研究,但因为工作关系对某些公司天然就会研究,所以虽然认知比不上最优秀的投资人,但超过平均是可能的。我想后续应该重点关注互联网和消费(包括医疗消费)的公司,因为这两个行业长期是增长的,而且和工作相关,不用刻意研究。
这两点新的思考,都需要未来五年来验证。
五、结束语
从美国和中国的历史看,无论HS300还是SP500,长期收益率都很好,消费和医疗更高。采用合理的方法,只是做指数都有很大机会做到平均7%的年化收益,甚至10%。再做做熟悉的行业个股,那就可能更高了。
从这个结论看,股市投资应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人生技能,可以使一个人工作30-35年退休时投资的平均收益不低于退休前的薪资收益。可以简单这么算,工作了30-35年,退休时用于投资的总资金应该可以达到当年薪资收益的15倍,那么15*7%就相当于一份工资了。这需要控制良好的消费观,然后需要在退休十年之前形成体系,因为我觉得要花十年才可能对体系建立起强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