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很幸运,我遇到了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稍微官方的措辞是“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是身处其中,从细微处感受“多样性”时,我脑子里有时会冒出来“分裂”这个词。
我们谈到印度,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家时,所有能冒出的第一印象,都是多样性的一部分,包括长相,肤色,食物,生活习惯。印度人吃咖喱,中国人吃炒菜,美国人什么都吃,甚至印度人用手抓饭,也只是生活习惯不同,我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说的 ,虽然手抓饭有更大的健康风险。不同国家的食物也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有口味不同,就像中国不同的菜系是口味不同,而不是食材高低贵贱有别,这一点只限正常食物,烹饪方式和食材来源容易引起不适的一些菜除外,比如苏轼笔下的蜜唧——刚出生的活老鼠 ,被蘸着酱吃掉,嘴里还发出唧唧声,这道菜来自广东……
关于食物多说一点,我听说有在中国出差的印度同事,对家乡食物日思夜想,就像中国人去了印度后,免不了要拿出老干妈、榨菜安慰自己。印度人问我印度食物味道怎么样,我都会说,很好啊,我喜欢吃。我没有撒谎,我确实抱着欣赏的态度在吃印度的咖喱 。只是在午饭时抬头望向餐厅的窗外,想着自己不久就会坐飞机回去,同时会顺带想起我在家里能吃到的炒菜。很多时候听到外国人说喜欢中国的食物,可能是一样的道理,中国饭好吃,并不代表他/她能一直吃下去而不想念家乡的饭,人还是最喜欢童年的味道。
但是有些问题很难用“多样性”来形容。只有在“多样性”不会影响到我们时,我们才会用这个词形容我们身处的世界,比如 我国的“民族多样性”;但谈到会实在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事情,比如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鸿沟,不论媒体,个人还是政府,绝不会说出“阶层多样性”这种掩耳盗铃的词。这时更合适的词应该是“分裂”。
身为一名中国程序员,与国外程序员聊天,不免聊到互联网,接着就会聊起名躁全球的国家防火墙。如果我在这篇文章里的某一段高密度写出国家防火墙这个词,这篇文章可能会触发某些网络爬虫,所以我就用“墙”来代替。很多外国友人听说过墙,他们也知道在中国,Google搜索无法访问,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很多科研人员和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程序员们,有多么希望能用到Google提供的搜索服务;以及比起国内的金山,360等公司做出来的云盘,美国那些被屏蔽的云存储服务,如Dropbox, Google Drive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多么得体以及获取用户隐私数据时有多克制。
除了聊起墙,国内外有名的互联网公司,比如腾讯,百度,Google,Facebook,也会被拿出来当谈资。身为目前国内互联网最大的靶子,百度因为血友病贴吧和虚假医疗广告名誉全无,李彦宏前几天去中国科技大学演讲时,有人在签名墙上留下“魏则西”。上次有这种待遇的应该是墙之父方滨兴校长。
百度在印度也没少被中国人提起,我也说过几次。批评本国的公司和政府跟不爱国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上一篇也说过,几乎每个国家的人都会批评本国政府不作为或者水平太次,但是谈起本国的文化和历史,都很自豪。
在一次正式的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讨论会上,我了解到能用Google和Facebook的人对它们的态度。首先,Timothy和Mike认为公司应该放弃使用Google的服务,因为它在窃取用户数据,而且Google根据用户的特征提供不同的搜索结果,而被随意更改的搜索结果显然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件事的判断, Google这种行为是靠自己强大的能力作恶。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应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搜索引擎要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它需要了解用户,定制搜索结果。 我也告诉他们,中国不能用Google,但是情况比之前更糟,只是他们似乎没听进去。 我的态度和他们的态度,更应该用“分裂”来形容。我期盼能自由地使用Google,但是他们在考虑提防Google提供的服务。
而小组里的几个印度人,说起过Facebook在印度提供的免费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个服务就是让用户 手机能不限流量上网,只是能访问的网站必须在Facebook的免费访问名单上。印度政府今年2月在国内禁用了这项服务。印度同事并没有给不限流量的服务唱赞歌,而是和政府站在一起,批评Facebook借用它的强势地位,规定大家能访问什么网站,不能访问什么网站,这样一来,那些负担不起流量费的人,永远只能看到Facebook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一点也不公平 。
我听后沉默无言,因为我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有机会用这样的服务,念头应该是“有总比没有好吧?” ,后来想了想,我和他们想法上差异如此巨大可能是因为,我已经打心底接受了,世界上总有我没法访问的网站 。这样说可能言重了,我觉得,虽然我可以一年掏300多块钱买翻墙的软件,但是墙的目的已经达到,它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念头——你可以翻墙出去,但是再出现一堵墙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奇怪 。
值得注意的是,没人批评微软……当年比尔.盖茨在巴黎被当头砸蛋糕,微软可以说是世界公敌,沦落到如今没人理睬,也是很惨。
最后说一下,之前在国内一直听说印度的软件外包业比中国发达很多。软件外包服务类似于建筑承包商,只不过产品是软件,而不是某栋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楼。在硅谷的IT公司中,印度人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软件行业落后于印度……不过这次去了印度,我觉得这些说法可能是错的。全球都承认印度软件业发达,主要是因为它向全球提供软件外包服务。而印度能向全球提供软件外包服务,得益于它是一个英语国家,毕竟你首先要能和客户高效交流,才有机会从客户那拿到项目。印度英语虽然口音很重,但是大学毕业的印度人在英语语法,书写,词汇量,也很适应开口说英语,英国、美国这些英语母语的人也可以很快适应印度英语的口音。
而中国的英语教育,大家都是经历过的……另外,日本公司找软件外包第一选择是中国,除了两个国家离得近,同样糟糕的英语教育也是重要原因吧。
关于软件技术,真的没什么好讲的。以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虽然这点不一定是好事, 技术早已经不是问题了。这句话绝不是狭隘的自大和民族沙文主义……
当然,很多人可能觉得,中国自己玩也挺好的,为什么要学英语 。其实不是的,乾隆看着英国人送过来的东西,觉得天朝上国,自己东西就挺好用,干嘛要用你们的。马克吐温讲过: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