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数据库设计的目的:将数据的逻辑描述转化为存取数据的技术规格说明。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合理的存储数据的方法,以提供足够的性能,并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物理数据库设计不包括实现文件和数据库,只产生相应的技术规格说明,程序员和其他从事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员会在实现阶段使用它们。
物理数据库设计的最主要目标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物理文件和数据库设计所需的信息包括以下一些需求:
- 规范化的关系,包括对量得估计(数据规模)
- 每个属性的定义
- 对于数据使用时间和地点的描述:输入、检索、删除和更新(包括使用频度)
- 对于数据响应时间、安全性、备份、恢复、保持和完整性的预期及要求
- 描述实现数据库使用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
在物理数据库设计中,一些关键决策会对应用系统的完整性和性能造成影响,这些关键决策包括:
- 为逻辑数据模型中的每个属性选择存储的格式(称为数据类型),以便使存储空间最小而数据完整性最佳
- 将逻辑数据模型中的属性分组成为物理记录。虽然关系表的列会很自然地当作物理记录的内容,但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属性分组
- 将相似的结构化记录安排在二级存储(主要是磁盘)中,以便单个记录和记录组(称为文件组织)可以快速的存储、检索和更新。还需要考虑数据的保护和在发现错误后恢复数据的问题。
- 选择存储和联接的方式(称为索引和数据库体系结构),使相关数据的检索效率更高。
- 准备处理处理数据库查询的适当的策略,该策略可以优化性能并利用所定义的文件组织和索引。只有当查询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某种数据库结构时,这种数据库结构才可能显示出优越性。
设计物理记录和非规范化
物理记录:是一组在内存里相邻存放的字段,它们是DBMS读写的一个基本单元。
设计物理记录时要选择字段在相邻存储空间的顺序,以期达到两个目的:二级存储的有效使用和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