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i2有三种的认证方式:
1、请求参数方式: access token
也即是当作API URL请求参数发送,例如 https://example.com/users?access-token=xxxxxxxx
2、HTTP 基本认证: 发送用户名username和password, 应用在access token可安全存在API使用端的场景.例如,API使用端是运行在一台服务器上的程序
3、OAuth 2: 使用者从认证服务器上获取基于 OAuth2协议的access token,然后通过 HTTP Bearer Tokens 发送到API 服务器。
下面直说前面两种.
第一种方式:
(1)因为RESTful APIs应为无状态的, 当yii\web\User::enableSession为false, 请求中的用户认证状态就不能通过session来保持。
(3)我们需要在配置文件中
'user' => [
'identityClass' => 'api\models\User',
],
指定认证的model类,现在是在api\models\User这个类中,那么我们需要在api\models\User这个类中实现yii\web\IdentityInterface这个类中的所有定义的接口方法 loginByAccessToken()这个函数是我们需要自己定义的函数,因为这个函数在yii\filters\auth\QueryParamAuth的认证类中会调用。
而findIdentityByAccessToken($token, $type = null)这个是接口函数,我们需要实现的,所以就在loginByAccessToken()这个函数中调用他去查询数据表中有没有对应的token存在,这个就是认证过程。
这样子整个认证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例如现在我们的数据表user有一个token=xxxxxxxx,那么我们的客户端取得这个token,
我们只需要在访问的api附带这个token
http://xxxxxxx/api/v1/users?access-token=xxxxxxxxx;
那么这个url访问就会认证通过,可以返回用户列表,如果没有附带token,那么就会返回401,认证失败,不能往下执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yii\filters\auth\QueryParamAuth这个认证类:
$tokenParam这个属性是设置url附带的token的参数key,我们可以在behaviors()这个函数中配置修改: 看看认证函数:
public function authenticate($user, $request, $response) {
}
$user其实就是在配置中user组件对应的api\models\User的实例,$request, $response分别是请求组件和响应组件
再看看authenticate()函数里面的这个函数
$identity = $user->loginByAccessToken($accessToken, get_class($this));
loginByAccessToken()函数也就是在api\models\User类中定义的函数,进行token的认证的。
认证通过后就返回return $identity;
那么大家又觉得奇怪,$user, $request, $response这三个参数在这个类中并没有定义,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类是继承yii\filters\auth\AuthMethod这个类的,里面有一个beforeAction()函数
所以我们执行yii\filters\auth\AuthMethod\QueryParamAuth时,也就是执行beforeAction($action)函数,这个函数调用$this->authenticate()这个函数执行,也就是进行操作前的认证。
1、请求参数方式: access token
也即是当作API URL请求参数发送,例如 https://example.com/users?access-token=xxxxxxxx
2、HTTP 基本认证: 发送用户名username和password, 应用在access token可安全存在API使用端的场景.例如,API使用端是运行在一台服务器上的程序
3、OAuth 2: 使用者从认证服务器上获取基于 OAuth2协议的access token,然后通过 HTTP Bearer Tokens 发送到API 服务器。
下面直说前面两种.
第一种方式:
(1)因为RESTful APIs应为无状态的, 当yii\web\User::enableSession为false, 请求中的用户认证状态就不能通过session来保持。
在控制器中重写初始化函数,设置enableSession = false
(2)重写behaviors函数,配置authenticator,引入使用的认证方式。
behaviors()这个函数的是定义这个控制器类的行为,也就是每一次访问这个控制器的方法,都会执行这个behaviors中定义的各种行为,认证也是这个流程,我们访问一个api接口时,就会执行yii\filters\auth\QueryParamAuth的这个文件的authenticate()这个方法
(3)我们需要在配置文件中
'user' => [
'identityClass' => 'api\models\User',
],
指定认证的model类,现在是在api\models\User这个类中,那么我们需要在api\models\User这个类中实现yii\web\IdentityInterface这个类中的所有定义的接口方法 loginByAccessToken()这个函数是我们需要自己定义的函数,因为这个函数在yii\filters\auth\QueryParamAuth的认证类中会调用。
而findIdentityByAccessToken($token, $type = null)这个是接口函数,我们需要实现的,所以就在loginByAccessToken()这个函数中调用他去查询数据表中有没有对应的token存在,这个就是认证过程。
这样子整个认证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例如现在我们的数据表user有一个token=xxxxxxxx,那么我们的客户端取得这个token,
我们只需要在访问的api附带这个token
http://xxxxxxx/api/v1/users?access-token=xxxxxxxxx;
那么这个url访问就会认证通过,可以返回用户列表,如果没有附带token,那么就会返回401,认证失败,不能往下执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yii\filters\auth\QueryParamAuth这个认证类:
$tokenParam这个属性是设置url附带的token的参数key,我们可以在behaviors()这个函数中配置修改: 看看认证函数:
public function authenticate($user, $request, $response) {
}
$user其实就是在配置中user组件对应的api\models\User的实例,$request, $response分别是请求组件和响应组件
再看看authenticate()函数里面的这个函数
$identity = $user->loginByAccessToken($accessToken, get_class($this));
loginByAccessToken()函数也就是在api\models\User类中定义的函数,进行token的认证的。
认证通过后就返回return $identity;
那么大家又觉得奇怪,$user, $request, $response这三个参数在这个类中并没有定义,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类是继承yii\filters\auth\AuthMethod这个类的,里面有一个beforeAction()函数
所以我们执行yii\filters\auth\AuthMethod\QueryParamAuth时,也就是执行beforeAction($action)函数,这个函数调用$this->authenticate()这个函数执行,也就是进行操作前的认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Yii2框架中API的认证机制,包括如何禁用会话、配置认证方式及实现认证接口等关键步骤。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