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 Application知识

本文详细介绍了Android应用程序的启动流程,揭示了Application类在启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实现和配置Application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Application在Activity之前运行

接触android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以为android程序的入口是配置文件中指定的Activity,最近看一个开源项目,发现里面实现了android 的Application类,才知道,android程序的真正入口是Application类的onCreate方法。只不过大多数开发者无需重写该类,它的继承关系如下

图:java.lang.Object
   ↳ android.content.Context
     ↳ android.content.ContextWrapper
       ↳ android.app.Application

android.app.Application类包含了4个公开的方法
   void  onConfigurationChanged(Configuration newConfig)
   void  onCreate()  //这里才是真正的入口点。
   void  onLowMemory()
   void  onTerminate()

下面是测试代码:

使用application需要两个步骤:1.复写Application类,2.在配置文件中配置
示例代码如下:
01 package app.app;
02 import android.app.Application;
03 import android.content.res.Configuration;
04 public class MyApp extends Application {
05 @Override
06 public void onConfigurationChanged(Configuration newConfig) {
07   super.onConfigurationChanged(newConfig);
08 }
09 @Override
10 public void onCreate() {
11   super.onCreate();
12   System.out.println("MyApp is called");
13 }
14 @Override
15 public void onLowMemory() {
16   super.onLowMemory();
17 }
18 @Override
19 public void onTerminate() {
20   super.onTerminate();
21 }
22 }

配置文件:
1 <application android:icon="@drawable/icon"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android:name="app.app.MyApp" >
2   ......
3 </application>

Activity类:
1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2  
3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4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5   System.out.println("MainActivity is called");
6     
7 }

结果:MyApp is called       MainActivity is called   

注释1:在Android中,Application只是一个松散的表征概念,没有多少实质上的表征[和J2me的Midlet有明显区别]。Application类,代表应用程序上下文状态,是一个极度弱化的概念。 Application只是一个空间范畴的概念,Application就是Activity,Service之类的组件上下文描述。 Application并不是Android的核心概念,而Activity才是Android的核心概念

注释2:MyApplication类的作用是为了放一些全局的和一些上下文都要用到变量和方法。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