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常面临灵感分散、团队对设计方向理解不一致等问题。情绪板作为一种将与设计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整合呈现的工具,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收集、整理图片、色彩、字体、纹理等素材,将模糊的设计思路转化为可视化的集合,帮助设计师梳理灵感,同时让团队成员快速对齐认知。本文将详细介绍情绪板的定义、作用及制作方法,为设计工作提供实用参考。
https://js.design/community?category=design&source=csdn&plan=csdnhwx250807
1、情绪板是什么?
简单来说,情绪板是将与设计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如图片、色彩、字体、纹理、甚至短句)整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不是最终的设计方案,而是通过视觉符号传递设计的 “情绪基调”,帮你锚定方向。
从形式上看,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
视觉类:以图片、色彩、图形为主,直观呈现设计的视觉风格,比如为一款国风 APP 制作的情绪板,可能会收录水墨画、传统纹样、朱砂红等元素;
-
概念类:更侧重抽象的理念传递,除了视觉素材,还可能加入关键词、场景描述,比如为 “治愈系” 产品做的情绪板,会包含柔和的光影、自然场景、“温暖”“舒缓” 等词汇;
-
动态类:融入动图、短视频或交互片段,适合需要传递动态氛围的设计,比如游戏界面的情绪板,可能会加入角色动作、场景转场的动态素材。
无论哪种类型,情绪板的核心都是 “传递感觉”—— 让所有人能通过视觉元素快速理解设计想要表达的情绪和风格,避免 “凭感觉沟通” 的低效。
2、情绪板有什么好处?
或许你会觉得 “做情绪板是多此一举”,但实际用过就会发现,它能从根源上解决设计中的很多痛点:
-
让灵感从 “模糊” 变 “具体” 设计师常遇到 “脑子里有想法,但画不出来” 的情况。情绪板就像 “灵感过滤器”,你可以把随手保存的图片、突然冒出来的色彩搭配都丢进去,慢慢梳理出共性 —— 比如从十张图片里发现 “低饱和蓝” 反复出现,从多个场景中提炼出 “极简线条” 的偏好,逐渐让设计方向清晰起来。
-
减少团队沟通成本 设计中最耗时的不是创作,而是 “对齐认知”。用语言描述 “要做一款‘轻盈又专业’的工具界面”,团队可能会理解出 “纯白极简”“浅灰商务”“淡蓝科技” 等多种版本。但如果用情绪板呈现:一张漂浮的云朵图片、一组细线条图标、低饱和度的蓝灰色块,大家一眼就能 get 到 “轻盈” 和 “专业” 的平衡点,避免反复修改。
-
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当纠结 “用圆形按钮还是方形按钮” 时,翻出情绪板看看 —— 如果板中充满圆角元素、流动线条,那圆形按钮显然更贴合整体风格;如果情绪板以直线、几何感为主,方形按钮会更协调。它就像设计的 “指南针”,帮你在细节决策时不偏离大方向。
3、五步快速做出实用情绪板
做情绪板不用追求 “精致美观”,重点是 “有用”。掌握这 5 步,哪怕是新手也能高效做出贴合需求的情绪板:
第一步:明确主题与目标
首先确定情绪板的服务对象,是为一款新产品定风格,还是为某个活动页面找氛围?例如,“为老年健康类 APP 制作情绪板”,主题可设定为 “温和、清晰、易操作”,后续素材收集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避免无目的堆砌。
第二步:多渠道收集素材
素材来源包括设计网站的图片、品牌案例截图、字体库的样式、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如适合的色彩搭配)等。使用支持云端资源库的工具会更高效。比如即时设计,它既能直接调取内置的图标、模板等资源,又能同步本地素材,无需在多个文件夹间切换,简化素材整理流程。
https://js.design/community?category=design&source=csdn&plan=csdnhwx250807
第三步:筛选素材,提炼核心元素
收集足够素材后,按 “色彩”“字体”“图形”“场景” 等维度分类,剔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例如,围绕 “商务办公” 主题,需移除过于活泼的卡通元素,保留简约线条、冷色调等素材。利用文件夹嵌套功能整理素材,可让分类更清晰,方便后续查找和调整。
第四步:排版组合,呈现整体风格
将筛选后的素材拖至画布,通过排版传递设计情绪:若主题为 “严谨专业”,可采用规整排列、统一间距;若主题为 “创意活力”,可尝试错落布局、对比色彩。
第五步:添加标注,便于团队协作
在情绪板上标注素材的意义(如 “该蓝色用于强调按钮”“此字体适合标题”),帮助团队理解设计逻辑。多人协作时,可直接在素材上打点评论(如 “这个图标风格太活泼,需调整”),实时同步意见,无需通过长文本沟通,提升协作效率。
完成后的情绪板还可以随着设计推进持续优化,添加新素材或调整方向。
4、结语
无论是独立设计师还是团队协作,情绪板都是优化设计流程的实用工具。它不依赖高超的设计技巧,而是通过系统化的素材整合,帮助设计师聚焦方向、统一团队认知、辅助决策。合理运用情绪板,能让设计从初期的模糊想法逐步走向清晰落地,减少无效工作,提升整体效率。对于设计师而言,掌握它的制作方法,无异于为设计工作增添了一份可靠的 “导航工具”,让每一步推进都更有依据、更高效。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