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再来探讨下架构设计和概要设计的区别和边界问题。先谈下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包括了功能性架构和技术架构设计两个部分的内容,功能性架构解决业务流程和功能问题,而技术架构解决非功能性需求等问题。两种架构都包括了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功能性架构中动态部分为业务流程驱动全局用例,用例驱动的用例实现等;对于技术架构中动态部分为架构运行机制,而静态部分为框架,分层等方面的内容。
功能性架构包括了全局用例设计,这个本身是用例分析和设计的一个延续,而全局用例分析建议的思路仍然是业务流程,业务用例建模到系统用例建模的过程。全局用例分析清楚后可以开始考虑子系统和模块的划分,形成系统的功能架构图,当然在划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通过CRUD矩阵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模块如何划分合理,如何保证模块本身高内聚和松耦合。
在全局用例分析完成后涉及到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建模仍然从业务驱动,从最初的业务对象和单据入手,到最终的数据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等。架构设计中全局数据模型不一定覆盖所有的数据对象和数据表;但是核心的主数据,核心业务单据数据一定要覆盖到,模型到的层次到逻辑模型即可。如果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这里需要出的是UML建模中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体现核心对象和类,核心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
将全局用例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到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系统完成的领域模型层。一直认为领域模型思路应该引入架构设计,只有领域模型才是真正关注功能性架构,而不用马上关注到具体的技术分层和技术实现。
前面两者做完后可以看到一个大系统被分解为了多个子系统或模块,那么接着要考虑的就是模块间的集成架构,分析完集成架构模块间的接口基本就出来了。接口设计应该是架构
架构设计包括了功能性架构和技术架构设计两个部分的内容,功能性架构解决业务流程和功能问题,而技术架构解决非功能性需求等问题。两种架构都包括了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功能性架构中动态部分为业务流程驱动全局用例,用例驱动的用例实现等;对于技术架构中动态部分为架构运行机制,而静态部分为框架,分层等方面的内容。
功能性架构包括了全局用例设计,这个本身是用例分析和设计的一个延续,而全局用例分析建议的思路仍然是业务流程,业务用例建模到系统用例建模的过程。全局用例分析清楚后可以开始考虑子系统和模块的划分,形成系统的功能架构图,当然在划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通过CRUD矩阵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模块如何划分合理,如何保证模块本身高内聚和松耦合。
在全局用例分析完成后涉及到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建模仍然从业务驱动,从最初的业务对象和单据入手,到最终的数据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等。架构设计中全局数据模型不一定覆盖所有的数据对象和数据表;但是核心的主数据,核心业务单据数据一定要覆盖到,模型到的层次到逻辑模型即可。如果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这里需要出的是UML建模中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体现核心对象和类,核心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
将全局用例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到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系统完成的领域模型层。一直认为领域模型思路应该引入架构设计,只有领域模型才是真正关注功能性架构,而不用马上关注到具体的技术分层和技术实现。
前面两者做完后可以看到一个大系统被分解为了多个子系统或模块,那么接着要考虑的就是模块间的集成架构,分析完集成架构模块间的接口基本就出来了。接口设计应该是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