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程序中,我们直接生成一个字符串,作为http回复,返回给客户端。这一过程中使用了django.http.HttpResponse()。
在这样的一种回复生成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将数据和视图的格式混合了到上面的字符串中。看似方便,却为我们的管理带来困难。想像一个成熟的网站,其显示格式会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果可以把数据和视图格式分离,就可以重复使用同一视图格式了。
Django中自带的模板系统,可以将视图格式分离出来,作为模板使用。这样,不但视图可以容易修改,程序也会显得美观大方。

“她是我心中最美的人”,姜戈对德国人说。
模板初体验
我们拿一个独立的templay.html文件作为模板。它放在templates/west/文件夹下。文件系统的结构现在是:
mysite/
├── mysite
├── templates
│ └── west
└── west
templay.html文件的内容是:
{{ label }}
可以看到,这个文件中,有一个奇怪的双括号包起来的陌生人。这就是我们未来数据要出现的地方。而相关的格式控制,即
标签,则已经标明在该模板文件中。
我们需要向Django说明模板文件的搜索路径,修改mysite/settings.py,添加:
# Template dir
TEMPLATE_DIRS = (
os.path.join(BASE_DIR, 'templates/west/'),
)
如果还有其它的路径用于存放模板,可以增加该元组中的元素,以便Django可以找到需要的模板。
我们现在修改west/views.py,增加一个新的对象,用于向模板提交数据:

# -*- coding: utf-8 -*-
#from django.http import HttpResponse
from django.shortcuts import render
def templay(request):
context = {}
context['label'] = 'Hello World!'
return render(request, 'templay.html', context)

可以看到,我们这里使用render来替代之前使用的HttpResponse。render还使用了一个词典context作为参数。这就是我们的数据。
context中元素的键值为'label',正对应刚才的“陌生人”的名字。这样,该context中的‘label’元素值,就会填上模板里的坑,构成一个完整的http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