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是不务正业?

话说acm/icpc也算是学科竞赛了,想起高中的众多学科竞赛,无疑都是好学生手里的玩具。各种理科理论做题竞赛,(不过在高中真的都没听说过还有OI的,唯一的一次是在报道中看到某人获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一等奖,后面加了一个信息学竞赛一等奖。)

      不过,到了大学,大学中各种各样的美好吸引着我们,学习在很多人认识下,已经沦为不挂科就是王道了,(不知道为什么=.=)。

      宽松的环境或者舒适的温床下会滋生出腐朽。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到了大学,见得多了,有时候就会迷茫,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一年多来,走了很多路,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自己身后,终究还是一人个,一个人。

     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圣诞节,merry Christmas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大二的圣诞节不在自己一个人过。现在回过头去看,无疑是可以会心一笑的想法,一个人又怎么了,一个人也精彩,自己本不是那种浪性,早该有自知之明,自己的终身大事也许很有可能会像父母那般相识,相知,然后走过一辈子,不可能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不经意间就是美好,于无声处就是一切。终究本性难移,大学走过,不可能再一张新白纸上涂写任意,想着可笑的念头,怀着憧憬与美好,静静地走过。

     明天就是cet-6了,英语一向不好,或者不怎么好过,大一的时候很认真地上着英语课,不过回头的时候听到别人说英语课是最无聊的课,一直觉得很神奇,高中也是一样,最后的那段的日子,无数的英语卷子,做题目,讲练习,我都忘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做英语作业的,无数的卷子下来,真的,天道酬勤,尽管自己的英语老师被别人戏称最不受欢迎的主课老师,但还是每次都认真地上着课,把握着每次的提问机会,当时讲卷子,那时候是《英语报》吧,真的是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完的,往往会是抱下答案后,然后1到10有问题没?,然后11到20有问题没,我总是尽力地争取机会去解答自己的问题,并认真听着解释,耳边听到过些许牢骚或是很不和谐的声音,但是没有多想,不知道什么老卢跟我说“你的英语真的进步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可是唯一的想法是高考真的不想输得太多,当时班里太多太多的人出国,高一、高二、高三都有。普遍觉得大家英语都莫名其妙地很好,记得高一摸底考,51分的印象,然后三年间语文和英语及格的次数真的是很有限。不过高中那段最后的日子,自己过地真的很神奇,自己回想起来,就像化学老师所说是一段可以珍藏的记忆,也是最好的磨练自己意志品质的时刻。英语好像也是最后的时候突然才发现高考的难度真的是很简单,比平时的卷子好做多的,平时起码错一半的完形都可以很顺利地过了。回顾自己短暂的求学生涯,时有“塞翁失马”感觉,小学就是就近的公立学校,选择的初中是由于去考试获得了8000的减免??(不知道有没有记错-.-0)。初中的科目慢慢也就这样了,中考的时候没有珍惜好保送生的资格,沦落去中考,不过还是没有压力的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由此一直相信自己的心里素质一直不错,今年去regional的时候也写到了这事,一直关键时候都没有软掉过,铜牌甚至可以看作我们队伍的超常发挥了。java的一道,模板的一道,yy的一道,不过天道酬勤,没有什么事情是莫名其妙或者是毫无缘由的。对吧),不过进去后一直都在中下游,特别是英语的自信心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语文一向很烂的说)。混荡了三年,悲剧的是现在都想不起来当时都发生过什么,只是每次坐火车路过学校的后门时,都会想起什么时候我在那边什么什么过。

      cet-6不好考,自己也没啥信心,过了也是擦边过去的,打算寒假好好弄英语,不过想到“说不如做”,就一直没有给自己的规定什么,寒假再说吧。

      acm是不务正业?今年regional之后,教练说写了总结,就写了,上面没写的是自己的目标,想去wf,很想去,大一的看到张辰大二的时候就拿了金牌去了wf,佩服不已,个中经过和艰辛是我等所无法想像的,但从来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其结果之一,自己参加acm的目标一下子就拔高了,从一个连C语言for循环都不会写的时候,就想去final了。regional回来之后,就打算给自己一年的时间,看能不能有所突破,突然间想到了一句话“一无所有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再输还能输掉什么呢?既不像别人有出国GPA的压力,也没有必拿奖学金才能有饭吃的窘迫,也不会父母或者别人的压力,也算过了cet-4是吧。

      acm的确比较浪费时间,更主要的是浪费精力。一个周末泡在图书馆的时间可以超过24个小时,但是多少精力可以保证对于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充分吸收。ACM更花精力,有时候周末一场比赛完后就只想睡觉了,平时做题也是,比较花力气。

     以前刚接触acm的时候经常会跟别人说说acm的规则啊,算法啊,遇到的新东西啊,什么接触到的好玩的东西。不过现在我没事的时候最不喜欢跟别人扯这个话题,有空说话还不如埋头训练或者上课认真听讲、多理解,搞定功课后然后弄出时间去训练。

      ecust的acm也是很有历史的,不过有点小郁闷的是,3次wf的影响力使得并没有让教务处或者信息学院觉得应该大力支持,关心的教师永远只有一个教练。每年只有一次宣讲会,更别说什么月赛了,校赛自己经历过的只有上次省赛选拔队伍,(这里希望周日刚组织的校赛顺利)管理基本上很是松散,有一次有来人询问我们学校的acm事项,自己介绍了acm这个赛事,我们学校的情况,介绍了poj做题,让他加入了QQ群,比较尴尬的是他问我是不是加入acm队需不需要登记什么的?回头我想了一下我们学校的acm制度,acm队名义上是存在的,不过范围一直都很模糊,教练觉得应该自主化,想起暑假集训的时候就是帮我们开个机房,然后就走了,话说前两天还真的不是很适应。。。算不知道那些poj上注册过的school为ecust的人算不算是acm队的,名义上还真是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极低的准入门槛也让很多人受益,比如说我吧~~~没有选拔制度的存在基本上一切都是自主性学习。三次wf表面上是分光无限好,但是更多的是选拔制度的不完善,整体实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不知道自己的这些看法会不会很过分,想到更多的学校还在为经费而向教务处不断申请,或者希望实现regional,或者final新的突破,ecust的acm条件和历史不可谓不优秀,今年获得了10张regional的入场券,出去了8队/次,经费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前辈们的成绩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比赛,但继往开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think>嗯,用户问的是ACM中的继承概念,我需要先确认“继承”在这里的具体含义。在编程和算法竞赛中,"继承"通常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比如类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过,ACM竞赛主要关注算法和数据结构,可能用户提到的“继承”有其他特定含义。 首先,我回忆一下ACM竞赛常见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的继承概念比较少见。或许用户指的是组合数学中的递推关系,或者动态规划中的状态转移,有时候可能被类比为“继承”。比如子问题之间的状态转移类似于继承之前的结果。 接下来,查看用户提供的引用资料。引用[1]提到排序、搜索和图算法,引用[2]涉及数论中的同余和扩展欧几里得算法,引用[3]和[4]主要关于ACM入门和经历。这些都没有直接提到继承的概念。可能需要从其他角度考虑,比如代码复用或结构设计中的继承。 考虑到ACM竞赛中的代码通常注重效率和简洁性,可能较少使用面向对象的继承,但有时在构建复杂数据结构时会用到。例如,使用C++的类继承来扩展某些数据结构的功能,比如自定义的线段树节点继承基础节点,添加额外属性或方法。 另外,可能在问题建模中使用类似继承的思想,比如在状态压缩或状态转移中,子状态继承父状态的部分属性。例如,动态规划中的状态继承前一个状态的结果,进行状态转移,虽然这更多是递推关系而非传统继承。 需要进一步确认用户的问题是否可能存在的误解,或者是否有其他竞赛相关的术语称为“继承”。例如,在图算法中,生成树是否被视为继承结构?或者在组合数学中的递推公式是否被称作继承? 综合来看,可能的解释是用户混淆了术语,或者想了解特定情境下的继承应用。因此,在回答时应当分情况讨论:面向对象编程中的继承在ACM中的应用,以及算法设计中的类似继承思想,如状态继承或结构复用。 需要确保回答准确,同时引用提供的资料。虽然引用中没有直接提到继承,但引用[1]提到数据结构学习重点,可能涉及结构设计中的继承;引用[3]提到头文件的使用,可能与代码组织有关,但关联性较低。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围绕可能的继承应用场景,如面向对象在ACM中的使用,或算法中的状态继承,确保问题有助于用户进一步探索。</think>关于ACM竞赛中的“继承”概念,需要明确其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以下是结合算法竞赛特点的解释: ### 1. **面向对象编程中的继承(代码实现层面)** 在ACM编程中,虽然较少使用复杂的面向对象设计,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用继承优化代码结构: ```cpp // 示例:线段树节点继承 class BaseNode { public: int l, r; int sum; }; class ExtendedNode : public BaseNode { // 继承基础属性 public: int lazy_tag; // 添加惰性标记功能 }; ``` 这种用法多见于需要扩展数据结构功能的场景[^3]。 ### 2. **算法设计中的"状态继承"(抽象建模层面)** 在动态规划等算法中,状态转移过程常体现继承思想: $$dp[i][j] = dp[i-1][j] + dp[i][j-1]$$ 此处$dp[i][j]$的计算继承了前序状态的结果,类似状态属性的继承[^1]。 ### 3. **数学递推关系中的继承性** 组合数学问题中常通过递推公式实现数值继承: $$C(n, k) = C(n-1, k) + C(n-1, k-1)$$ 该公式表示组合数继承自更小规模的子问题结果[^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