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ffle过程中sort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新学期开学想重新复习一下Hadoop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今天晚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人已经总结了Mapreduce在shuffle过程中sort的实施。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深入探究过sort过程应用的算法,以及sort的次数。今天我将其总结一下:
排序贯穿于Map任务和Reduce任务,是MapReduce非常重要的一环,排序操作属于MapReduce计算框架的默认行为,不管流程是否需要,都会进行排序。在MapReduce计算框架中,主要用到了两种排序方法: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

  1. 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使整个数据成为有序序列。
  2.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在分布式计算里面用的非常多,归并排序本身就是一个采用分治法的典型应用。归并排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为若干个有序的子序列,再把有序的子序列合并为整体有序序列。

在map任务和reduce任务的过程中,一共发生3次排序操作。

  1. 当map函数产生输出时,会首先写入内存的环形缓冲区,当达到设定的阈值,在刷写磁盘之前,后台线程会将缓冲区的数据划分成相应的分区。在每个分区中,后台线程按键进行内排序,如下图5-18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5-18第一次和第二次排序
  2. 在Map任务完成之前,磁盘上存在多个已经分好区,并排好序的、大小和缓冲区一样的溢写文件,这时溢写文件将被合并成一个已分区且已排序的输出文件。由于溢写文件已经经过第一次排序,所以合并文件时只需要再做一次排序就可使输出文件整体有序。
  3. 在shuffle阶段,需要将多个Map任务的输出文件合并,由于经过第二次排序,所以合并文件时只需要再做一次排序就可使输出文件整体有序,如下图5-19所示。这里写图片描述图5-19 第三次排序
    在这3次排序中第一次是在内从缓冲区做的排序,使用的算法是快速排序,第二次排序和第三次排序都是在文件合并阶段发生的,使用的是归并排序。
<think>嗯,用户询问Spark的Shuffle过程详解。这是一个分布式计算的核心概念,需要系统性地解释清楚。 先回顾Spark的Shuffle机制。Shuffle是连接不同stage的关键环节,当RDD操作需要跨节点重新分配数据时触发。用户提供的引用材料很有价值,特别是关于Spark从Hash ShuffleSort Shuffle的演进[^3],以及优化机制如文件合并[^2][^4]。 应该从基本概念开始解释。Shuffle分为write和read两个阶段,中间通过MapOutputTracker协调元数据[^5]。在write阶段,每个ShuffleMapTask根据分区器将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当缓冲区满时溢写到磁盘文件。这里需要强调Spark的惰性执行特性——只有遇到Action操作时才会触发Shuffle。 对于Sort Shuffle机制,要说明其优势:通过排序减少文件数量,避免Hash Shuffle的海量小文件问题[^3]。可以引用用户提供的资料说明Spark 1.2后Sort Shuffle成为默认选项[^3]。优化方面要提到consolidateFiles参数的作用[^2][^4],它通过复用缓冲区减少文件数,公式可表示为:文件总数 = Executor数量 × Core数量 × 分区数。 在read阶段,下游任务通过BlockStoreShuffleReader获取数据位置信息[^5],可能涉及不同节点的数据拉取。这里存在网络传输和磁盘IO瓶颈,需要说明Spark的流水线优化和内存管理机制。 最后要总结Shuffle的演进逻辑:从基础Hash到优化Hash再到Sort Shuffle,核心目标都是减少IO开销。可以附上性能对比表格,突出Sort Shuffle在文件数量和稳定性上的优势。 相关问题设计要覆盖原理、调优和实践三个维度:从分区器作用到参数优化,再到实际场景的选择建议。特别是要引导用户思考如何根据数据特性选择Shuffle实现,这与性能直接相关。</think>Spark Shuffle 是连接不同 Stage 的关键过程,负责将上游 Stage(Shuffle Map Stage)产生的数据根据特定规则重新分区并传输给下游 Stage(Result Stage 或下一个 Shuffle Map Stage)。其核心分为 **Shuffle Write** 和 **Shuffle Read** 两个阶段: ### 一、 Shuffle Write 上游 Stage 的每个 Task(通常是 `ShuffleMapTask`)负责处理其分配到的数据分区。处理完成后,它需要将输出数据根据下游 Stage 所需的分区规则(由 `Partitioner` 决定,如 `HashPartitioner` 或 `RangePartitioner`)重新组织并写出: 1. **内存缓冲区写入:** * 每个 Task 在内存中为下游的**每一个分区**维护一个缓冲区(`PartitionedAppendOnlyMap` 或 `PartitionedPairBuffer`)。 * 处理完一条 `(Key, Value)` 记录后,根据 `Partitioner` 计算该 `Key` 属于下游的哪个分区 `(partitionId)`。 * 将记录 `(partitionId, Key, Value)` 或 `(Key, Value)` 插入到对应 `partitionId` 的内存缓冲区中。 * 内存缓冲区使用高效数据结构(如基于哈希的 Append-Only Map)进行聚合(如果定义了聚合函数,如 `reduceByKey`)。 2. **溢写磁盘:** * 当某个分区的内存缓冲区大小超过阈值(`spark.shuffle.spill.initialMemoryThreshold`)或总内存使用接近限制(由 `spark.memory.fraction` 和 `spark.memory.storageFraction` 控制)时,会触发溢写(Spill)。 * 溢写前,会**将缓冲区中的数据按键排序**(`Sort Based Shuffle` 默认行为,也是当前 Spark 的默认模式[^3])。排序依据是 `partitionId + key`(如果指定了排序)。这使得后续的 Shuffle Read 能更高效地合并数据。 * 将排序后的数据写入磁盘上的一个**临时溢写文件**(`spill file`)。一个 Task 可能产生多个溢写文件。 3. **合并与最终输出:** * 当 Task 处理完所有输入数据后,需要将内存中剩余的数据和所有溢写文件合并。 * **Sort Based Shuffle (默认方式):** * 将内存中的剩余数据(已排序)与所有溢写文件(每个文件内部已排序)进行**归并排序(Merge Sort)**。 * 最终合并生成**两个文件**: * **数据文件 (.data)**:包含所有经过分区和排序(如果需要)的输出记录。文件内部按 `partitionId` 顺序排列,每个分区内部的数据可能按键排序(取决于操作)。 * **索引文件 (.index)**:记录数据文件中每个分区(`partitionId`)的起始偏移量和结束偏移量(或长度)。下游 Task 通过索引文件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读取的数据块位置。 * **Hash Based Shuffle (已弃用,仅作理解):** * 早期 Spark 默认方式(Spark 1.2 之前[^3])。 * **基础 Hash Shuffle:** 每个 `ShuffleMapTask` 为下游的**每一个分区**创建一个独立的文件。假设有 M 个 Mapper Tasks 和 R 个下游分区,则会产生 `M * R` 个文件。当 M 和 R 很大时,会产生海量小文件,效率低下。 * **优化 Hash Shuffle (Consolidate Files):** * 开启 `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true`[^2][^4]。 * 同一个 Executor 内运行的多个 `ShuffleMapTask` 可以**复用**为下游分区创建的文件句柄。 * 文件数量减少为 `Executor个数 * Core数 * R`。例如,在 2 个 Executor(每个 1 个 Core)上运行 4 个 Mapper Tasks 处理 3 个分区,基础 Hash 产生 12 个文件,优化后产生 6 个文件(2 Executors * 1 Core * 3 Partitions)[^4]。 ### 二、 Shuffle Read 下游 Stage 的每个 Task 需要从上游所有 `ShuffleMapTask` 的输出中抓取(Fetch)属于自己分区的数据(即 `partitionId` 等于该 Task 负责的分区 ID): 1. **获取元数据:** * 下游 Task 启动时,会向 Driver 进程的 `MapOutputTracker` 询问上游 Stage 的输出状态(元数据)。 * `MapOutputTracker` 会告知该下游 Task:它需要读取的数据分布在哪些上游 `ShuffleMapTask` 的输出文件中(由 `ShuffleBlockId` 标识),以及这些文件的位置(位于哪个 Executor 节点)。 2. **数据抓取:** * 下游 Task 通过 `ShuffleClient`(通常是 `NettyBlockTransferService`)向持有所需数据的远程 Executor 发起网络请求。 * 对于 **Sort Based Shuffle**: * 下游 Task 知道自己需要读取 `partitionId = X` 的数据。 * 它向上游每个 `ShuffleMapTask` 的索引文件查询分区 `X` 在数据文件中的偏移范围 `[start, end]`。 * 然后只请求该特定范围内的数据块(`ShuffleBlock`),大大减少了网络传输量。 * 对于 **Hash Based Shuffle**: * 下游 Task 需要读取上游每个 `ShuffleMapTask` 输出的、专门为分区 `X` 创建的那个文件(或文件的一部分)。 3. **数据流处理与聚合:** * 抓取到的数据流(可能来自多个上游节点)会先放入一个**缓冲流(BufferedInputStream)**。 * 数据会经过可选的**反序列化**。 * 如果下游操作需要按键聚合(如 `reduceByKey`)或排序(如 `sortByKey`),抓取到的数据会放入一个**内存聚合/排序数据结构**(如 `ExternalAppendOnlyMap` 或 `ExternalSorter`)。 * 当内存不足时,中间结果也会**溢写**到磁盘。 * 最终,所有数据(内存中的和磁盘上的)会进行**归并排序**和**聚合**,生成最终结果传递给下游 Task 的业务逻辑处理。 ### 三、 关键点与优化 * **避免不必要的 Shuffle:** 这是最高效的优化。尽量使用窄依赖(`map`, `filter`)替代宽依赖(`groupByKey`, `reduceByKey`, `join` 等)。 * **选择合适的 Partitioners:** 分区数量(`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rdd.repartition(n)`)影响并行度和文件大小。分区数太少导致并行度低,分区数太多产生大量小文件增加开销。 * **Sort Based Shuffle 的优势:** 显著减少 Shuffle 文件数量(每个 Mapper Task 只生成一个索引文件和一个数据文件),支持高效的按分区偏移量读取,支持高效的归并排序和聚合。自 Spark 1.2 起成为默认[^3]。 * **Shuffle 文件合并:** 在 Hash Shuffle 时代通过 `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true` 减少文件数[^2][^4]。Sort Shuffle 天然解决了文件数量爆炸问题。 * **内存与磁盘平衡:** Shuffle 过程高度依赖内存(缓冲区、聚合、排序)。合理配置 `spark.memory.fraction`, `spark.memory.storageFraction`, `spark.shuffle.memoryFraction`(较老版本)以及 `spark.shuffle.spill` 相关参数至关重要,避免频繁溢写(磁盘 IO 慢)或 OOM。 * **网络传输:** Shuffle Read 涉及大量网络传输。使用高效的序列化格式(`spark.serializer`, 如 `KryoSerializer`)减少数据量。调整 `spark.reducer.maxSizeInFlight`(每次请求最大数据量)、`spark.shuffle.io.maxRetries`、`spark.shuffle.io.retryWait` 等参数优化网络性能。 * **堆外内存:** 启用 `spark.memory.offHeap.enabled` 和设置 `spark.memory.offHeap.size` 可以将部分 Shuffle 缓冲区移到堆外内存,减轻 GC 压力。 * **Shuffle Service (External Shuffle Service):** 在 YARN 或 Standalone 模式下,可以部署独立的 Shuffle Service。即使 Executor 退出(如动态资源分配),该服务也能继续提供 Shuffle 数据,提高稳定性。 ### 总结流程图 ``` [上游 Stage (Shuffle Map Stage)] [下游 Stage (Result/Shuffle Stage)] | | |--- ShuffleMapTask 1: | | 1. 处理数据,按 Key 哈希/排序到分区缓冲区 | | 2. 内存聚合/排序 (可选) | | 3. 溢写磁盘 (Sort: 排序后溢写) | | 4. 合并输出文件 (Sort: 生成 .index + .data) | | |--- Task 1: (负责分区0) |--- ShuffleMapTask 2: | 1. 询问 MapOutputTracker 数据位置 | ... (同上) ... | 2. 从 Task1, Task2, ... 的 .data 文件中抓取属于分区0的数据块 (Sort: 利用 .index 精确定位) | | 3. 反序列化,放入内存缓冲区 | | 4. 聚合/排序 (可选,溢写磁盘) | | 5. 处理最终结果 | | | |--- Task 2: (负责分区1) | | 1. 询问 MapOutputTracker | | 2. 抓取属于分区1的数据块 | | ... | | |--- ShuffleMapTask M: |--- Task R: (负责分区R-1) ... (同上) ... ... ``` [^1]: Shuffle 过程是连接不同 Stage 的核心机制,负责数据的重新分区和传输。 [^2]: `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 是优化 Hash Shuffle 的关键参数,通过复用文件句柄减少输出文件数量。 [^3]: Spark 1.2.0 将默认 Shuffle 管理器从 `HashShuffleManager` 切换为 `SortShuffleManager`,解决了海量小文件问题。 [^4]: 优化的 Hash Shuffle 将文件数量从 `M * R` 减少到 `Executor数 * Core数 * R`,显著降低了文件系统压力。 [^5]: Shuffle Read 依赖 `MapOutputTracker` 获取上游数据位置信息,并通过网络抓取所需分区的数据块。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