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博文,转载,以之为警钟。
原文:快餐式的急功近利
今天在ABC News的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学术造假的文章,忍不住翻译了过来,请见:
http://patmusing.blog.163.com/blog/static/13583496020103118423178/
译完之后,感慨良多。
经常听到尊长教导我们,“欲做事,先做人”,言下之意,就是做人要诚信、守德,品行需端正,而后方可言成事;也经常听到尊长教导我们,“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下之意,就是做事要厚积而薄发,先要打好基础,而不能一味求快。
但在现实中所见所闻,多与这些几千年来固化下来的教条迥然不同(注意,我说的是教条,而不是教条主义),相对纯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都腐败如此,其他领域及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是说国人不聪明,可能没有人会认可,包括外国人。但国人有时候的确太聪明了,拿虚假论文而言,自己只需要出区区几百元,就可以发表论文,然后可以轻松获得更多的荣誉和金钱,名利双收,心不担,神不劳,何其快哉!
9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想要一个单放机,当时好的品牌都是日本货,比如SONY,TOSHIBA还有AIWA等大品牌。好不容易攒了500多块钱(事先当然知道这些单放机的大致价格),就匆匆忙忙跑到一个商场里去选购,最后选中的TOSHIBA的某个型号,因为在我所喜欢的品牌里,这个价格最低了。商场里人很多吵吵闹闹的,试不出什么效果,心想这样品牌质量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回到家里准备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不过发现音质实在不怎么样,尽管我不是音响的发烧友,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当时颇感不悦,又过了一段很短的时间,耳机又坏了,这就让我更加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某天中午,吃完午饭拿着那么单放机左看右看,这个品牌原来是TOSHIDA,根本不是我要的TOSHIBA!中国人够“聪明”吧?不但赚到真金白银,顺便还阴了一下日本品牌!
我不是生意人,也知道品牌之建立绝非一日之功,它凝聚了一个公司对客户的承诺和带来的价值。自己建立品牌多累人?打广告费钱不说,还动不动就至少要有10年以上的时间。“创造性”地将TOSHIDA冒充一下TOSHIBA,能骗到一个是一个,这钱来得“多快好省”,时至今日,我还十分怀念那次十分失败的购物,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时常在想,生产TOSHIDA单放机的那个公司如今还好吗?
国际流行的大品牌如Coca Cola,IBM等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几十年、上百年一以贯之的对客户的承诺从未改变。从上海交大某品牌研究专家的讲座中了解到,全世界前100名的品牌中,中国一个也没有,当时我还感到甚是困惑,因为这和中国目前拥有的经济实力以及中国人的IQ太不相称,而现在总算有点懂了,这种事情皆有因果,断无偶然之理。偶然几个月很容易,偶然几年也不难,要是能偶然几十年、上百年,那这样偶然也早就不是偶然了。
有人出书的速度很快。福建某大学老师几年之内居然可以翻译各种书籍上百本,而且专业内容涵盖之广实非人力之所能及,真乃神仙(不是“神人”哦)也!这当然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看了目录,觉得内容应该非常好,当时也没有细看,可回来后怎么也看不明白里面到底在讲些什么。一直认为,虽然自己不是什么聪明绝顶之人,但也不属于弱智的一类。看了那本书后,我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弱智者,直到某天师兄来访,看到我书桌上放着的那本书,大笑说你怎么买这个人翻译的书?后来经师兄点拨,这才稍恢复点自信。从那以后,见到此人翻译的书籍就敬而远之。
三鹿奶粉出事之前,在国内也算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出了问题,原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一夜之间就荡然无存,可惜了!想发展快本没有什么错,但想用欺骗客户的手段,甚至危害客户的根本利益的手段,迟早都会受到惩罚。
中国现在什么都很“快”,经济发展很快,这是人所共知的。房屋更新换代快也是人所共知的。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报道,中国房子的寿命大多在30年左右,很是惊愕,今天也总算有点懂了,因为偷工减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节省时间,何乐而不为?
有些人为了升官快,花钱去买官,以便可以贪更多钱,然后再去买更大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有人因为爱,闪电般地结婚;有人因为不爱,闪电般地离婚;有人为了赚钱快,不惜出卖自己肉体,委身为奸商或恶吏之情妇。至于有没有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灵魂是不值钱的,所以,即便有人想出卖自己的灵魂,估计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说到底,都是快餐式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受学识所限,这种快餐式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我就不知道了,也没有兴趣再探究下去,而且探究的过程很可能会让人感到不comfortable,故grass-root如我辈者,还是独善其身地“糊涂”一点好,让达者去兼善天下吧。“难得糊涂”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