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类是面向对象的重要内容,可以把类当成一种自定义类型,也可以使用类来定义变量,这种类型的变量统称为引用变量。
一定要记住:所有类都是引用变量。
定义类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概念,类和对象,其中类是某一批对象的抽象,可以把类理解成某种概念,对象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
定义一个类是为了重复创建该类的实例,同一个类的多个实例具有共同的特征,而类就是定义了这些实例的共同的特征。
类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实例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你不是人这个类,我也不是人这个类,我们都只是人的实例。
Java语言里定义类的简单语法如下:
[修饰符] class 类名 [extends Superclassname implements interface {,interface } ]
{
零到多个初始化块。。。
零到多个构造器。。。
零到多个属性。。。
零到多个方法。。。
}
对于一个类来讲,主要有4个成员:构造器,属性,方法,初始化块。下面一一来介绍这4个成员:
1),属性:
[修饰符] 属性类型 属性名 [=默认值]
其中的修饰符可以是public,private,protected,final,abstract。
2),方法:
[修饰符] 方法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形参)
{
零到多条可执行性语句。。。
(本地的native及抽象的方法没有体部分)
}
方法如果有返回值,声明返回值类型,且方法的最终的返回类型要和声明的一致,要是没有返回体,声明为void。形参可以为多个,多组参数之间用英语","隔开。
3),构造器:
[修饰符] 构造器名(形参)
{
零到多条可执行性语句。。。
}
构造器是一个特殊的方法,构造器隐身返回该类的实例,无需定义返回值类型。
4),初始化块:
[修饰符]
{
零到多条可执行性语句。。。
}
初始化块的修饰符只能是static,使用static修饰的初始化块被称为静态初始化块。
类中主要包含这4块内容,这也是我们平时在书写的编码。关于这4块东西我后面的博客会一一的详细的整理,这里只是个概述。
以下代码定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Linkin类:
public class Linkin
{
// 定义2个属性:name,age。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写一个类的时候,属性后面加属性备注。
private String name;// 姓名
private Integer age;// 年龄
// 定义一个初始化块
{
name = "LinkinPark";
age = 25;
}
// 定义2个构造器
// 养成良好的习惯,默认的构造器不管使用不使用,都写上。
public Linkin()
{
}
public Linkin(String name, Integer age)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定义一个方法
public void linkinToString()
{
System.out.println("要知足,要平凡,要感恩,结了婚的人,不可再任意强求,");
}
}
1),定义变量
2),创建对象
3),调用类的方法或者访问类的属性
对象的产生和使用
创建对象的根本途径是构造器,通过new关键字来调用某一个类的构造器即可创建这个类的实例。
Person p = new Person();
上行代码实际产生2个东西,一个是p变量,一个是person对象,并将这个Person对象赋给p变量。
上面程序定义的Person类型的变量实际上是一个引用,它被存放在栈内存里,指向实际的Person对象,而真正的Person对象则存放在堆内存中。
和数组一样,当程序访问引用变量的属性和方法时,实际上是访问该引用变量所引用的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如果希望垃圾回收机制回收某个对象,只需切断该对象的所有的引用变量和它之间的关系即可,也就是把这些引用变量赋值为null。
面向对象编程的要求
1),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万物皆对象。
2),简单性: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可以使系统各部分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3),复用性:对象的功能越简单其可重用性越高。
4),弱耦合性: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5),高内聚性:一个对象独立完成一个功能的能力。
6),类是一类事务的共性,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一种抽象,是对象的模板。
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的对比
面向过程:先有算法,后有数据结构,先考虑怎么去做。
面向对象:先有数据结构,后有算法。先考虑用什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