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读书笔记

《大学之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吴军博士的一本大作,承接之前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都是一样的兼具作家的视野和文笔以及理工专家的严谨和精确。这样的文字风格很得我心。

这本书先是介绍了现代大学的历史演进,接着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大学轨迹,然后分章节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多所著名私立大学,让读者能够基本了解美国大学的全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关注的是中美大学的差距在哪里,读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历史的长度。牛津剑桥都要800年了,美国很多大学也都两三百年了,相比中国历史最久的天津大学也才100年出头,差距是很大的。悠久的历史带来了醇厚的积淀,这种积淀对于学生是一种重要的熏陶。比如麻省理工几个学生搞怪把汽车弄上教堂大圆顶的故事既可以吸引最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创造力的启发。

第二是对自由的向往。英美的大学基本都是从神学院演变过来,本应像宗教一样保守而固执,但是相反,他们拥有很大的学术特权,以至于耶鲁大学可以违背美国政府的命令,招收因越战逃兵役的学生。我想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性,以及由这种理性带来的包容和对年轻人的信任。正是这份自由和包容让大学容忍了很多思想超前的人,使得他们得以体面地生活在象牙塔里,专心生产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是先进的管理制度。比如一篇多方共同完成的论文,在国内,往往是只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可以使用这篇文章评奖评绩效等等,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切分贡献。这严重制约了不同单位和不同研究团队的合作,因为他们作为第二第三作者并没有足够的好处。而在美国,一篇文章只要署了名,就可以完全属于自己。所以相同方向的研究团队完全可以联手申请经费联手开展研究。这就是先进的管理制度带来的好处。

第三是对教学的重视。应该说这是对于本科生最重要的一点。在美国的大部分高校,要想获得终身教职,评审过程中70%要看教学成绩,而在国内,这个数字几乎是0,一般只要教学评估不在最后5%就可以了,这个差距太大了。不同的评估分量带来了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截然不同的重视程度,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看看我们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的教学课堂,再看看网上的美国公开课,一个昏昏欲睡,一个引人入胜,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良好的权衡和选择。美国不同高校之间有明显的特点,一些高校明确要做专才教育,比如麻省理工或者加州理工,那么他们就入学前就选好专业,学习内容不断深入;另一些学校要做通才教育,比如耶鲁和哥大,就第三年才选择专业,前两年需要选择大量人文艺术相关课程,甚至可以自己搭配课程构造自己独特的专业。而在国内,所有高校的课程几乎完全相同,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军训政治军事理论,莫名其妙地浪费了很多时间。

当然,美国大学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入学的不公正不透明,种族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这是硬币的另一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除了中美教育差距,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反复回味:终身学习,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大学既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大学一个重要意义是与优秀的朋友互相学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