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Less 与 WithRoot 的 PC

本文探讨了RootLess与WithRoot两种PC使用哲学,主张深度使用应用软件而非包管理器,强调改变自身习惯而非改变系统环境,并提倡以数据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分享了RootLess模式带来的不同体验,指出这种方式可能使用户更专注于数据的管理和使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RootLess 与 WithRoot 的PC

I see 所谓的”RootLess”完全是机缘巧合。有一次在操作Windows用户管理的时候,发现“属性”一栏里面居然有禁用一说,就禁用掉了所有的管理员账户。重启之后才发现没法装很多软件,简直痛不欲生,最后开机F8进到安全模式收场。

还有一次在新装的Fedora的root下,执行了

~# passwd -l root

彻底废掉了root账户。单用户模式都进不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机缘巧合之下,又误锁了root。既然这样的系统没有root用户,不妨就叫RootLess吧。那些老掉牙的管理员装机,WithRoot的无敌执念。

大概有这么几个区别。

深度使用应用软件,而不是包管理器

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生产要素来源于应用软件。

初接触Linux的时候,经过翻查history命令记录,发现自己在最初接触Linux的时候,没有走出dnf的泥潭。当时是典型的WithRoot循环:

烧录LiveUSB->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安装软件包->
有一个软件包工作得不好->
调整设置->
越来越多的软件包工作得不好->
X11也卡->
找隔壁借Windows安装光盘->
重装Windows->
烧制LiveUSB

当root用户被禁用了以后,这个循环一下就被打破了。

开机->对环境可以忍受->使用应用软件

或者,

开机->对环境极度不满->好像什么也干不了->关机

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环境

当问题发生以后,RootLess的方法论拒绝改变环境。就像WithRoot拒绝改变自己一样。

WithRoot发现问题以后:

是不是软件版本的问题->
下载新版软件->
安装新版软件->
发现旧版没卸载干净->
配置不动了->
重装系统->
安装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软件版本

RootLess发现问题之后:

是不是软件版本的问题->
好像改不了软件版本->
找个绕过问题的方法->
留下一个标注

RootLess貌似更容易走向一个开环。

以数据,而不是以功能为中心

在基于文本的世界,一切尽在文本。而文本的本质是数据。

WithRoot : I can .
RootLess : I own .

附件

重新写博客的环境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