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系列] 找工作相关

本文探讨了青年在职场中的发展困境与价值创造之道,强调找准领域与公司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持续学习与积累提升自身价值。文章还讨论了外包工作、公司食物链、资历与跳槽等问题,为青年职场人士提供指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青春饭陷阱与对应】

#青春饭这现象其实很凄惨。

#大好青春,挑灯夜战却换来两手空空,满头白发,即对不起老婆孩子,也对不起老爹老妈。

#谁也受不了。

#这是真的杀人不见血。写篇文章为苦闷中的人提点建议吧!


这世上有些基本规律在限定条件下不容违反,比如辩证法,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而其中和大多职场中人直接相关的一条则是价值规律。这条规律可以简单描述为:当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和他的酬劳明显不相匹配的时候,这个人最终将被淘汰。


在中国,过去很多年里IT行业被称为吃青春饭的行业。30多之后还做程序员,大多人心里怕就有些惶恐。这种现实既然真实存在,那无论其对错,背后总有其根由。而实际上这一切的根由都起源于上述这条简单的价值规律。


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程序,但他的经历和努力都只是使他在通用知识领域有所进步(比如掌握了更多的编程语言和类库),那么在终端用户项目中很可能这个人编码的速度和质量并不比新入行的人优胜很多,而与此同时他在成本方面却又可能处在劣势。这种情况下,从公司的角度看,很可能新入行的人才是更好的选择,有十年经验的人则不得不转行。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国外不是这样的原因仍是上面的那条规律,但我们需要不同的例子来做些补充的说明。

Windows图形编程》的作者袁先生坦言,他年近50仍在编码。如果我们简单的猜度一下袁先生所做的工作,那就可以理解这背后的因果。袁先生做的是Windows WPF相关的开发工作。而做这类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概略算下来有:

1.图形图像学的各种算法

2. Windows 图形子系统的各种功能(保持一定兼容)

3.Windows核心机制

4. 平台设计的原则

5.多种开发语言

6.... ...

完整的列表应该比上面要恐怖的多,要在上面这些领域中同时做到精通,没有5~10年恐怕是做不到的。而这不过是最简单的准入门槛而已。

显然这是智力密集型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完全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


也就是说,年龄增长的同时,如果个人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也同步增长,并且这份价值也被现实所需要的话,那么IT就不会是一个只需要年轻人的行业。

反过来讲,如果待完成的工作本身的价值始终恒定并且介入门槛不高,那么高成本的人将不被需要。为谋求进一步发展,这类工作岗位上的人必须转入其他领域。从表象上来看,就是【青春饭】现象。


在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往往只有管理者被允许是高成本的。池子小,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大的鱼。

而在高技术领域,则不只管理者,专家型人物同样可以是高成本的,因为这时候专家型人物所创造的价值甚至不能以人月来衡量。


这很不幸,但又确实是现实。

为使这种不幸不落在自己身上,首要的是找准方向,不断让自己增值。

这一步中,最关键的是所处的领域,简单来讲如果池子不够大,你再怎么长也是条小鱼。

我个人感觉,COBOL这玩意就是个小池子,而像网络协议,图形图像处理的池子就大一点。


【找工作的原则】

#如果有人听了本文的观点,但后果不太好,那本人也负不起责任。

#所以听或不听,请君自决。


有时候会被问到找工作的事,写点东西给即将毕业的同学参考。


  1. 毕业生找工作首重方向(即行业)。

公司错了可以换,收入低了可以搏,方向错了,转起来代价太大,甚至没法转。

男怕入错行就是这个意思。

软件听着是一个行业,但里面的分野太大,和不同行业也差不多。

比如:网站开发和驱动程序开发几乎是两个行业。

这里的关键是一旦你做了3年网站开发,你很难再做驱动程序,年头越多,这种转换越难。

一个人要是做了10年网站开发,接下来突然说要做驱动程序,那原因很可能是这个人疯了。


如果方向不摇摆,那怕是先找的工作不理想,那么持续积累,大多时候会有出头之日。

选方向,尽可能选内涵比较高的行业。

比如说:嵌入式内涵就大,内涵大人的价值就可以不断提升,收入自然就会不断增长。

再比如说:COBOL这东西内涵就小,内涵小做来做去就和新毕业生差距不大,就容易出青春饭现象。一转行,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


2.其次重公司。

公司是个池子,人就像池子里的鱼。

公司能提供的成长空间和你能长多大有直接关系。

比如:一个小规模公司,你去了就是主力,那你就只能看自己心情长。基本技术技能上成长会比较快,短期收入上也许也还好。但根基就薄了,不一定是好事。


经常看到有同学困惑,是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对这个我的观点是,你先看方向。

夸张点讲,大公司招你去扫地,收入也还不错,去还是不去?当然不去。

同等条件下,去大公司会好一点。职业路径比较长,发展空间会宽广点。


3.其他因素(收入,位置等)大家自己权衡吧。

但总的来讲,刚毕业时,自身增值是第一要素,眼前收入也重要,但同前者相比略差一点了。

【外包公司适合你么?】

#如果有人听了本文的观点,但后果不太好,那本人也负不起责任。

#所以听或不听,请君自决。


虽然没法知道究竟多少人会进外包相关的公司,但估计比例不低。

因此花点时间说说外包。


很难笼统的讲外包好或不好,但如果你是技术狂热者,或性格极度内向,做外包就有点不适合。


简单来讲是,做外包时,技术上职业路径没那么长,为求发展,必须做管理,必须学着和人沟通。

外包出来的东西总体来看,技术含量偏低,但涉及的面可能很广。

形象的比喻是你不可能期望微软把OS内核外包出来,而各种MIS系统则可能牵涉各种语言平台(Java,C#,各种数据库)。


这类工作往往量大,但难度复杂度偏低。做1年的和做3年的有差别,但做3年的和做5年的差别就不大了。

所以为了使自己创造更多价值(等价于获得更多收入),在外包里必须往上流走。

上流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了解领域知识)等。

这不是说技术不重要,你最开始没技术基础,你很可能没机会走到上流,或者即使走上来也做不好。

关键是到一定程度后,要把自身的技能摊开。


跑到上流后,沟通的量会增大,主要和人打交道。技术狂热者或者性格极度内向的做这个就有点玄了。


此外,一旦做了外包,赶紧把对应的外语学起来,争取外派,了解对方文化,都是很关键的步骤。

【公司间的食物链】

一说到食物链很多人一定会想到狼吃羊,羊吃草。

是的,我们说的就是这个。


公司间的食物链虽然不像自然界那么血腥,但确实存在。

至少这是影响工作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不考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商业社会中的食物链可以做简单理解:付钱的在食物链上端,靠别人给钱的在下端。垄断的或接近于垄断的在上端,被垄断的在下端。


比如说:公司A把业务分包了给公司B,那么公司A在食物链的上端,公司B则在下端。

比如说:公司G占有了市场份额60%,其他公司分享其他的40%,那么G在上端,其他公司在下端。


为什么食物链重要?因为在同等条件下,食物链上的位置影响上升空间以及收入。

一个行业里的利润分配是按照食物链中的位置来的,最顶端的8个小时可能值8块。最低端的8个小时可能只值8毛。完全不同。


存在一段时间的行业必然出现上述所说的食物链,新业务上则是群雄逐鹿,为食物链的定型做准备。


对于毕业生而言,如果有机会,尽可能选择去食物链中所处位置高的公司。

【资历与跳槽】

资历即是常说的论资排辈里面的“资”。


刚毕业时,大多数人会对“论资排辈”这样的事情很反感,也就忽视了其背后的力量。

而跳槽本身,对资历的损伤最大,如果没有可见的东西(职位提升,明显的收入增长等)做弥补,就会得不偿失。

在进一步展开这个话题前,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1:在某个国内知名公司内,据说在一段时间内,Title没有工号作用大,工号10000内的人发起信来立刻有人回,某某职位的人就不好说了。

故事2:在小说《亮剑》里,描写了上将向中将敬礼的场景,原因则是中将是老领导,而上将则是他的以前的下属。

这两个小故事背后都体现着资历的力量。

而说这类小故事,倒不是说资历本身有多么合理,只是说在大环境下他确实存在,你不能无缘无故的无视他。


资历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在一个环境里呆得时间长的人,人脉会广,某些非文档化的东西会更熟识,更适应既存企业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的忠诚度会更高。

而上述所有这些恰恰是新毕业生所不具备,需要一点点累积的。

一旦跳槽,这些隐形资产都会归零。


因此找工作的时候,尽可能不要抱”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代价太大。

最理想的情形是第一个公司,可以持续做比较长时间。

退而求其次,也要第一个公司掌握基本技能,接下来第二个公司能坚持比较长时间。

最差的是1~2年就换个工作,这么折腾个4~5年搞不好一辈子搭里了。

请注意,这里不是说不要跳槽,当公司成为职业瓶颈的时候,当然要跳槽。

这里想说的是,要减少跳槽的次数,跟跳三次找到合适的公司比,一次就找到显然损失更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