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ric的链码开发是比较痛苦的,主要是调试起来特别繁琐。在不使用dev模式的情况下,写好chaincode之后不能在本地测试,必须将代码部署到docker, 然后再install,instantiate,这样peer节点会在新的容器中启动你的chaincode。更可怕的是,你只能通过docker logs
查看chaincode日志,没有任何办法调试,只能靠打日志的方式debug。更更可怕的是,每当你修改完golang代码后,你都要重新再跑一遍上面的这些流程。
使用dev模式启动peer节点虽然还是需要安装、初始化链码,但区别在于你只需要执行一次这个步骤就可以了,并且chaincode可以运行在本地(比如直接在IDE启动),这样就允许我们使用IDE的调试功能。此外,当修改了代码后,直接在IDE中编译运行就能看到修改后的chaincode了。
要使用dev模式,首先修改运行peer的容器的启动命令,添加--peer-chaincodedev
参数,例如在docker-compose.yaml
中:
command: peer node start --peer-chaincodedev=true
然后要注意将7052
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端口:
ports:
- 7052:7052
这个端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