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没有前后端分离概念之前,一个网站的完成总是“all in one”,在这个阶段,页面、数据、渲染全部在服务端完成,这样做的最大的弊端是后期维护,扩展极其痛苦,开发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前后端知识。 于是后来慢慢的兴起了前后端分离的思想:即后端负责数据编造,而前端则负责数据渲染,前端静态页面调用指定api获取到有固定格式的数据,再将数据展示出来,这样呈现给用户的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关于api这部分的设计则成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出一个便于理解,容易使用的api则成了一个问题,而所谓的RESTful就是用来规范我们的API的一种约束。
作为REST,其实是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象层状态转变)三个单词的缩写,它由Roy Fielding于2000年论文中提出,它代表着分布式服务的架构风格。
要深刻理解消化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这三个单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个URI代表一种资源; 2.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这种资源的某种表现层; 3.客户端通过四个HTTP动词(get、post、put、delete),对服务器端资源进行操作,实现”表现层状态转化”。
RESTful6大原则
REST之父Roy Fielding在论文中阐述REST架构的6大基本原则,它们分别是:
1. C-S架构
数据的存储在Server端,Client端只需使用就行。两端彻底分离的好处使client端代码的可移植性变强,Server端的拓展性变强。两端单独开发,互不干扰。
2. 无状态
http请求本身就是无状态的,基于C-S架构,客户端的每一次请求带有充分的信息能够让服务端识别。请求所需的一些信息都包含在URL的查询参数、header、div,服务端能够根据请求的各种参数,无需保存客户端的状态,将响应正确返回给客户端。无状态的特征大大提高的服务端的健壮性和可拓展性。
当然,这种无状态性的约束也是有缺点的,客户端的每一次请求都必须带上相同重复的信息确定自己的身份和状态,造成传输数据的冗余性,但这种确定对于性能和使用来说,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3.统一的接口
REST架构的核心内容,统一的接口对于RESTful服务非常重要。客户端只需要关注实现接口就可以,接口的可读性加强,使用人员方便调用。
REST接口约束定义为:资源识别; 请求动作; 响应信息; 它表示通过uri标出你要操作的资源,通过请求动作(http method)标识要执行的操作,通过返回的状态码来表示这次请求的执行结果。
4.一致的数据格式
服务端返回的数据格式要么是XML,要么是Json(获取数据),或者直接返回状态码,一些知名网站的开放平台的操作数据的api,post、put、patch都是返回的一个状态码 。
如请求一条微博信息,服务端响应信息应该包含这条微博相关的其他URL,客户端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些URL发起请求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再如分页可以从第一页的返回数据中获取下一页的URT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5.可缓存
在万维网上,客户端可以缓存页面的响应内容。因此响应都应隐式或显式的定义为可缓存的,若不可缓存则要避免客户端在多次请求后用旧数据或脏数据来响应。管理得当的缓存会部分地或完全地除去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交互,进一步改善性能和延展性。
6.按需编码、可定制代码
服务端可选择临时给客户端下发一些功能代码让客户端来执行,从而定制和扩展客户端的某些功能。比如服务端可以返回一些 Javascript 代码让客户端执行,去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提示:REST架构中的设计准则中,只有按需编码为可选项。如果某个服务违反了其他任意一项准则,严格意思上不能称之为RESTful风格。
最佳示例
1. 版本控制
2.参数命名规范
3.url命名规范
4,统一返回数据格式(数据结构json)
5. http状态码
6. 合理使用query parameter
7. 多表、多参数连接查询设计URL
总结:
API restful 一种设计风格 http/https json(数据结构)
1.统一接口(Uniform Interface)
2.无状态()
3.缓存
4.分层
5.已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风格设计API
6.通过不同method(get,post,put,delete)来区分资源的CRUD
7.规范返回码
RESTFULL设计规范,不是硬性的架构设计标准,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但这种设计规范非常优秀,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好的设计思想,我们在架构设计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思想,使我们在软件工程设计开发中,不仅仅是只是实现我们的功能,更能确保我们项目在维护,管理,更新迭代,扩展等方面更加具有健壮性和可维护性.这是知乎里面看到的一篇关于restfull的简介,也有自己对这种开发设计风格的总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