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新生专题:帮你规划美好未来
引言: 开学伊始,记者团为了解新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真实想法和愿望,在新生中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问卷对象覆盖我校各主要专业的新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得到了有效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了新生渴望在大学期间全面充实自己的愿望。记者团就问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走访领导老师,为新生答疑解惑,帮新生规划美好未来。 生活方式篇 转变生活方式 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初入大学校园,面对全新的环境,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可是当和父母挥别后,生活上的难题也随之而来。新生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同学感觉在大学里较难适应的是校园的生活方式。记者采访了多位辅导员,请他们为新生提出建议。 困惑一:有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新同学反映,以前在家吃穿都是父母操心,手上没多少钱,也缺少购物消费的经验。进入大学后,父母把几个月的生活费交给自己,一时不知道如何花钱,不懂得合理消费,花钱如流水,开学一个月生活费过千元。 建议:以前没有消费经验的同学,应该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对每天大概的消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较大金额的消费要做到支出有记录,可以尝试记下“流水账”。在购买有些物品时,可以先在心中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果可有可无,就该控制不必要的消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管理,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困惑二:宿舍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生活方式和性格差异较大,如何处理好寝室同学间的关系也是让不少新生困惑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习惯早睡,有的同学却喜欢学习到很晚;有的同学喜欢安静,有的却喜欢在寝室打牌、聊天;有的同学在寝室想学习,有的却要听歌等等。 建议:在大学里,同宿舍的室友是跟自己最亲密的人,处理好室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周围的人,遇到矛盾时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增加沟通。还要摸清每个人的脾气,不要触及别人的“禁区”,这样宿舍里的关系才会和谐。 困惑三:大一的课程和要求与高中高强度的学习有很大的反差,不少新生一下子放松下来,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建议:首先要有合理的安排,比如可以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给自己充充电,泡泡图书馆。同时要养成经常上自习的习惯,这样考试前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另外一些社团活动也会占用不少的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安排,这样就不会空虚无聊了。 困惑四:参加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势必会占用学习时间,一下子不习惯又要学习又要工作的生活,怎样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 建议:在大学里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新生参加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要保证不能严重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找好其中的平衡点,让你的大一过得有所收获。其实提高学习效率和办事效率,实现学习和工作的双赢是完全可能的。(记者团 罗杰)
学习指导篇 魅力教师为你支招
新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约84%的新生希望能在大学收获丰富知识。然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理工科:学会自主学习和快速学习 魅力教师、电信系刘玉教授表示,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学业繁重,最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和快速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课前要做好预习,按章节目录看书了解知识点;听课时要跟随老师讲课内容逐一掌握知识点;课后还要做练习,查询资料扩大视野。每个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课余,要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做到高效学习。快速学习就是要讲究方法,查阅资料、参考书要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查;做实验找对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刘玉还建议,理工医科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相对文科学生较差,可以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但要把握好重心,做好功课是第一位的。 文科生:锻炼脑瓜子、笔杆子、嘴巴子 魅力教授、人文学院蒋小兮副教授认为,文科学生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这就需要同学们多读书、看报。图书馆、阅览室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应该成为文科生流连忘返的天地、充分发掘的资源。作为文科生,时刻要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相对于理工医科学生来说,文科学生需要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公关能力,因此大学期间多参加社团活动、多见识一些场面、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对文科生将来的发展有好处。 作为文科生,在大学期间要注重在脑瓜子、笔杆子、嘴巴子上下工夫。脑瓜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笔杆子——成为一个娴于辞令、工于写作的人;嘴巴子——成为一个善于言辞、长于表情达意的人。 (记者团 邓文祯 张春雷 邵隽)
个人兴趣篇 为兴趣寻找最契合的基点 新生调查问卷中,在“目前你希望更深一步了解的问题”一项中,有57%的新生希望进一步了解双学位,每年的社团招新也让新生眼花缭乱。大一究竟怎样做,才能让个人兴趣在学习、工作中得到发挥? 双学位:明确目的 充实自身 大多新生担心的首要问题是,双学位的学习是否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新闻学院06级丰某对自己所读的专业不太感兴趣,所以想选修法语双学位。“我最担心的是,双学位的学习会占用自己太多的课余时间,从而失去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同为新生的柴某也担心修双学位会存在经济上的压力。 “学科之间是互通的,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作为过来人,研究生袁小路非常赞成读双学位。她认为,双学位的学习不仅能拓宽知识面,也能在社会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根据随机抽样调查,对专业的兴趣和将来要面对的就业压力是两个主要因素,但部分人仍只是停留在“盲目跟风”的状态,没有考虑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 双学位的报名时间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同学们可以登录教务处主页(http://jwc.hust.edu.cn),查询双学位的报名时间和流程。 社团活动:培养兴趣 收获知识 记者从社团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今年招新人数为5000人左右,招新活动火爆程度不亚于往年。 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团本身的一些介绍来加以选择,对其实际活动并不了解。大部分同学希望能通过更有效的途径来了解我校的各类社团。 新闻学院05级杨某表示:“大一时我参加了三个社团,但由于活动太少,很难从中学到知识。随着专业课逐渐增多,如今我已经全部退出了。”“我建议大一新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优秀的社团,比如校十佳社团,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又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负责社团联合会招新的胡威同学向新生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兴趣广泛是好事情,但是选择1-2个自己最有兴趣的社团加入就足够了。选择得太多反而会把时间分散开来,不利于时间、精力的整块投入。在社团的选择上,新生可以事先进行全局的了解,要想清楚自己在社团里能收获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好处的。” (记者团 周慧 王琼 徐志恒 朱娟娟)
人际交往篇 如何迈过这道坎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大学能带给他们的除了丰富的知识外,还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有83.2%和62.1%的新生有这两方面的要求。 新生自诉 高中学习忙,我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事比较自我,也没有多想人际交往的问题。后来同学评价说我很“冷”,我吓了一大跳,在别人心目中我怎么是这样一个人?进入大学,慢慢知道了拓宽人际网的重要,所以拉着寝室三个同学一起加入了人际交往协会,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哲学系06级小坤(化名) 我是从农村来的,性格有点内向,但我内心还是希望在大学里交到一些好朋友的。从朋友那里可以学习他们的闪光点,在相互交流沟通中成长。和性格外向的同学呆在一起,自己也会被感染,变得开朗起来。人生的道路上,若有朋友相伴,也不会觉得孤独。 ——机械学院06级王某 专家把脉 心理辅导教师杨一平副教授分析了新生为何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她认为这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渴望得到同辈伙伴的接纳和认可,并拥有更多的朋友。因此,朋友之间的倾诉和交流便成为一种需要,并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和高中阶段过多重视学习和分数,人际关系问题倍受冷落。大学生共处的时间增多,人际交往问题开始突出,这也是为以后走向社会在做准备。 三是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和能力。有一部分同学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一般会比较宽容你的所作所为,有些人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不懂得关心、付出和包容,容易与身边的同学产生摩擦。 解困处方 杨一平认为,尊重、宽容、真诚、主动是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的关键词。 首先要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说话要得体,学会和别人主动打招呼,即使是擦肩而过的人,你的一个微笑也会让他觉得温暖。 二要学会“换一张板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别人这样做的正常性和合理性,如果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 三要不断完善自己。多看一些书籍,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培养良好的品格,这样就能增加个人魅力和吸引力。 四要学会欣赏他人。不喜欢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你只注意到了他的缺点。要真诚地去夸奖他人,信任他人。 五要学会付出。值得你付出,你就付出,但别期待他人的回报。 杨一平提醒那些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同学,将来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与人合作,最基本的交往与沟通是无法逃避的。性格内向者与性格外向者之间的差别只是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而不是交不交往的问题。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你的大学生活也将因此锦上添花。(记者团 唐婷 冯晨诚 肖舒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