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OSI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细)在1979定颁布的,定义了数据产生过程的标准格式,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软件在产生数据时定义了统一的标准。 将数据的产生过程分为了7层,提出了分层的思想。
分层
不同层实现不同的功能,集合起来定义了数据的产生过程。
| 1.降低了层次之间的关联性,减少了某些层协议对其他层的影响 |
| 2.便于指定标准化 |
| 3.方便学习理解 |
| 4.各个层之间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且相对独立,便于后期单独协议的增强升级 |
OSI参考模型
上三层为控制层面,下四层为数据层面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方式:1.可靠传输(TCP) 2.不可靠传输(UDP)
|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 |
面向连接:面向连接是在传递数据之前进行协商,确保数据在后续的发送过程中双方能够发送以及能够发送到数据。
通过三次握手机制来保证面向连接

tcp断开机制

*三次握手中最后一次为默认,收到不回复表示为收到报文
TCP优化机制
1.重排序 2.滑动窗口机制
TCP主要应用环境
1.web浏览器 2.电子邮件 3.FTP等协议
|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不稳定的数据传输协议 |
适用于1.数据大 2.时效性低 3.不太在意数据完整性
特点:1.无连接(没有三次握手不需要提前进行协商)2.不可靠传输(尽力而为) 3.简单 4.低开销
IP地址分类:
A类地址: 第一位固定为0 0XXX XXXX ---0-127(1-126),网络掩码默认为 255.0.0.0 B类地址:前两位固定为10 10XX XXXX---128-191,网络掩码默认为255.255.0.0
C类地址:前三位固定110 110X XXXX---192-223,网络掩码默认为255.255.255.0
D类地址:前四位固定为1110 1110 XXXX---224-239,组播地址,无掩码
E类地址:前四位固定为1111 1111 XXXX---240-255,科研地址
主机位和网络位,通过子网掩码1对应IP地址的部分是网络位,子网掩码0对应IP地址的部分是主机位
二进制计算方法
2的n次方减一
128 64 32 16 8 4 2 1
1001 1010=128+16+8+2
OSI模型与TCP/UDP详解
6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