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12d003010009yq.html
[一部分人先穷起来]http://blog.sina.com.cn/peterpan
By:Peter Pan(潘海天)
----------------------------------
基辛格曾经问一个振振有词攻击中国的美国人:你去过中国吗?那位反华女士说:没有。基辛格冷冷地说了三个字:“I forgive you.”
中国导演沈诗悦在这次成都的科幻奇幻大会上说:“科幻小说中,要一个人飞起来,作者得想在怎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奇幻文学是偷懒文学,热衷魔法妖道”
我也要对沈导说:“我原谅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曾经说过,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并称“装神弄鬼作为一种掩盖艺术才华之枯竭的雕虫小技,只有在想像力严重贫乏或受到严重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陶东风的批评,尚且可以看做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是借批评文化现象来横眉冷对造成这种大规模逃避的社会原因。沈导演可就是直接对奇幻扣帽子了。
我不讳言当下奇幻文学的洪流滚滚泥沙俱下,找几篇精品出来并不容易,这两年自己写的奇幻小说也不怎么令人满意,但用这种可笑理由来拒绝奇幻,我不接受。幸而我还算写过几篇还算可以的科幻小说,因而站在这里替奇幻作者和读者说几句话,不能算对科幻爱好者的酸言酸语。
一些老生常谈的话,我都懒得说了,简单提醒一句,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弗郎肯斯坦,至今长盛不衰,电影拍了好几版,有谁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尸体拼接起来的怪物是怎么活过来的上面吗?它最拨动心弦的,难道不是那个异类苦苦追求融入人类社会而不得的悲怆和痛苦吗?这与电或者生物学有什么相干呢?
凡尔纳、克拉克、克莱门特不过是科幻这一庞大体系里的一个分支,没必要将它等同于科幻,更不能将它替代科幻的所有价值。《1984》这部超越小说门类界限,被《时代》评判为上世纪最伟大小说之首的科幻小说,它的所有力量不都在于它的政治讽刺意味吗?
一个我忘记了名字的捷克女科幻作家说过,科幻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看,我发明了什么;第二个是:看,我能用这发明的东西做什么;第三个是我发明的这个东西对社会、对人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关注于这些影响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去探讨这东西出现的原理?
科幻迷本身就可分成两种。有读者就喜欢第一和第二阶段里的东西,他们对技术手段极其乐衷。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更偏向于技术乐观派,相信技术可以拯救世界,哪怕这一流派小说也会谈及科学带来的冷漠、环境等等问题,那也是一种赶时髦的故做姿态的谓叹。他们推崇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越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或是越详尽描写如何实现这个美梦的小说,越是能叫他们兴奋。这一派叫“硬科幻”爱好者。
另一种读者则多半是科学悲观主义者,不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也许更敏感,更关注内心。我们过去把这些读者叫做“软科幻”爱好者,他们或许和喜欢奇幻的人有更多的共通之处,而软科幻作品和奇幻小说的界限也正越来越模糊。
一个人是怎么飞起来的,我们不是不想,是不愿意想。这是区别很大的。
为什么不愿意想呢,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意义:把头伸进一个二手商店买来的超时空虫洞离子粉碎机里就能飞到火星,和把头伸进一个马桶里就能飞到火星到底有何区别?用大炮射到月亮和靠做梦飞到火星对于故事又有何影响?为什么一边就是硬的,一边就是软的?一边就是勤劳的,另一边就是偷懒的?
在中国有个古怪的习惯,“硬”比“软”(特别是对男子汉来说)更像个褒义词,当然,它还能一物多用,除了让人兴奋,据说还能科普,也许是这个原因,硬科幻在我们这个讲求实际的国家里更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
本来科幻作家杨平说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不过是萝卜和白菜的区别而已。难道你喜欢吃萝卜就可以蔑视地说:你怎么喜欢吃白菜,这么没品位。
我很自豪的是,我们奇幻读者,从不对科幻迷说三道四,但我今天忍不住要对这个导演说几句:听说你钟情于科幻剧的拍摄,并坚持了很久,我很钦佩你的精神,但我不太相信如此片面关注技术层面的美,却仿佛忘记种种极端环境下体现出的人性之美更加重要的人,会拍出好看的科幻剧来。况且在你的博客上,我看到了更多对科幻剧技术问题的关注。老毛说得好,这是叫花子和龙王爷耍宝。你再牛,能牛过黑客帝国和变形金刚吗? 多花点时间在你的故事上吧,像X档案和LOST那样的小成本科幻剧,才是我们的出路。
最后,很想留一个问题给沈导,虚拟现实技术和新CYBERPUNK大量出现的时候, 萝卜和白菜将会有何区别?
[一部分人先穷起来]http://blog.sina.com.cn/peterpan
By:Peter Pan(潘海天)
----------------------------------
基辛格曾经问一个振振有词攻击中国的美国人:你去过中国吗?那位反华女士说:没有。基辛格冷冷地说了三个字:“I forgive you.”
中国导演沈诗悦在这次成都的科幻奇幻大会上说:“科幻小说中,要一个人飞起来,作者得想在怎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奇幻文学是偷懒文学,热衷魔法妖道”
我也要对沈导说:“我原谅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曾经说过,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并称“装神弄鬼作为一种掩盖艺术才华之枯竭的雕虫小技,只有在想像力严重贫乏或受到严重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陶东风的批评,尚且可以看做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是借批评文化现象来横眉冷对造成这种大规模逃避的社会原因。沈导演可就是直接对奇幻扣帽子了。
我不讳言当下奇幻文学的洪流滚滚泥沙俱下,找几篇精品出来并不容易,这两年自己写的奇幻小说也不怎么令人满意,但用这种可笑理由来拒绝奇幻,我不接受。幸而我还算写过几篇还算可以的科幻小说,因而站在这里替奇幻作者和读者说几句话,不能算对科幻爱好者的酸言酸语。
一些老生常谈的话,我都懒得说了,简单提醒一句,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弗郎肯斯坦,至今长盛不衰,电影拍了好几版,有谁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尸体拼接起来的怪物是怎么活过来的上面吗?它最拨动心弦的,难道不是那个异类苦苦追求融入人类社会而不得的悲怆和痛苦吗?这与电或者生物学有什么相干呢?
凡尔纳、克拉克、克莱门特不过是科幻这一庞大体系里的一个分支,没必要将它等同于科幻,更不能将它替代科幻的所有价值。《1984》这部超越小说门类界限,被《时代》评判为上世纪最伟大小说之首的科幻小说,它的所有力量不都在于它的政治讽刺意味吗?
一个我忘记了名字的捷克女科幻作家说过,科幻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看,我发明了什么;第二个是:看,我能用这发明的东西做什么;第三个是我发明的这个东西对社会、对人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关注于这些影响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去探讨这东西出现的原理?
科幻迷本身就可分成两种。有读者就喜欢第一和第二阶段里的东西,他们对技术手段极其乐衷。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更偏向于技术乐观派,相信技术可以拯救世界,哪怕这一流派小说也会谈及科学带来的冷漠、环境等等问题,那也是一种赶时髦的故做姿态的谓叹。他们推崇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越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或是越详尽描写如何实现这个美梦的小说,越是能叫他们兴奋。这一派叫“硬科幻”爱好者。
另一种读者则多半是科学悲观主义者,不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也许更敏感,更关注内心。我们过去把这些读者叫做“软科幻”爱好者,他们或许和喜欢奇幻的人有更多的共通之处,而软科幻作品和奇幻小说的界限也正越来越模糊。
一个人是怎么飞起来的,我们不是不想,是不愿意想。这是区别很大的。
为什么不愿意想呢,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意义:把头伸进一个二手商店买来的超时空虫洞离子粉碎机里就能飞到火星,和把头伸进一个马桶里就能飞到火星到底有何区别?用大炮射到月亮和靠做梦飞到火星对于故事又有何影响?为什么一边就是硬的,一边就是软的?一边就是勤劳的,另一边就是偷懒的?
在中国有个古怪的习惯,“硬”比“软”(特别是对男子汉来说)更像个褒义词,当然,它还能一物多用,除了让人兴奋,据说还能科普,也许是这个原因,硬科幻在我们这个讲求实际的国家里更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
本来科幻作家杨平说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不过是萝卜和白菜的区别而已。难道你喜欢吃萝卜就可以蔑视地说:你怎么喜欢吃白菜,这么没品位。
我很自豪的是,我们奇幻读者,从不对科幻迷说三道四,但我今天忍不住要对这个导演说几句:听说你钟情于科幻剧的拍摄,并坚持了很久,我很钦佩你的精神,但我不太相信如此片面关注技术层面的美,却仿佛忘记种种极端环境下体现出的人性之美更加重要的人,会拍出好看的科幻剧来。况且在你的博客上,我看到了更多对科幻剧技术问题的关注。老毛说得好,这是叫花子和龙王爷耍宝。你再牛,能牛过黑客帝国和变形金刚吗? 多花点时间在你的故事上吧,像X档案和LOST那样的小成本科幻剧,才是我们的出路。
最后,很想留一个问题给沈导,虚拟现实技术和新CYBERPUNK大量出现的时候, 萝卜和白菜将会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