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不停的换手机”

智能手机频繁更新的背后,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起着关键作用。摩尔定律描述了芯片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导致硬件价格下降;而安迪-比尔定律则指出软件进步促使用户不断升级硬件。尽管处理器速度提升,但软件的复杂性消耗了这些提升,使得用户感觉不到明显的速度变化,从而推动了手机的持续更换。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我们为什么要不停的换手机”

智能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微型的计算机产品,因此它的演进遵循着IT产业的特定逻辑——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为什么一款智能手机刚推出时,价格这么高?为什么几年后,这款手机的价格会大幅度回落?为什么厂商要不断推陈出新,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推出一款新品?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大意是:集成电路芯片内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英特尔公司用它几十年的产品历史,至少证明这一假设从20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都是适用的——

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16位的808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仅仅集成了不到三万个晶体管,因此它的性能当然也是极其有限的;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先后推出了80286、80386和80486处理器,这几款处理器集成的晶体管数量,确实是大致按照摩尔定律中所说的“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加的;在Win7时代,英特尔推出的酷睿双核处理器,集成了近三亿个晶体管,如果把它跟1978年推出的集成了三万个晶体管的8086处理器相比,也是符合摩尔定律的。摩尔定律对摩托罗拉等其他造处理器的公司也同样适用。

有人说,我不是IT从业者,为什么要关心摩尔定律?其实摩尔定律关系到消费者的钱袋子。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换言之就是:今天刚刚推出的硬件产品的价格一定很高(因为芯片的研发成本很高),但这个价格理论上18个月后就会降一半,因为18个月后就会出现处理器性能优越一倍的计算机产品,而且此时厂商也已经把芯片的研发成本收回来了。

这一推导,对消费者当然是重大利好,但对IT厂商而言却是灾难性的。如果18个月后,某家厂商没有推出采取最新处理器的新产品,那么它可能就会面临营业额腰斩的危局——对此,谷歌前CEO施密特有过系统阐述。现实中,很多纯做硬件的公司,确实活得很艰难,很有危机感,总是感觉寒气逼近。

然而,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几十年来,我们消费者真正购买过18个月前推出但今天价格腰斩一半的产品吗?恐怕微乎其微。有人说,可能是因为消费者没那么算计。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IT产业除了有摩尔定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有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安迪-比尔定律,后者这只大手,紧紧笼罩在IT生态链的上空,甚至控制着IT产业的基本活动。

安迪-比尔定律中的“安迪”,是指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就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计算机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公司几乎处于垄断地位(AMD公司可以勉强分一杯羹);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又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计算机制造商卖计算机,必须要搭配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特尔和微软就几乎主导了IT产业的动脉。这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前提条件。

那么,安迪-比尔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其实就是随着计算机语言的进步,微软的操作系统不断推出越来越大的新版本,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微软会停止对旧版本操作系统的服务,许多应用软件也无法在旧版本操作系统上运行——譬如说,二十年前的联想昭阳笔记本,在那个年代可能花了数万元巨款买到,但如果一直用的是Windows98系统,那今天可能形如废铁。因此你总是要更新系统的,而更新系统就意味着也要更新处理器——那你就需要买新硬件了。

讲到这里,安迪-比尔定律可能有助于解答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手机用了很长时间后,会变得如此卡顿?其实可能是因为操作系统没有及时升级,或者新下载应用软件是基于最新操作系统和最新处理器设计的,旧马拉新车,有些吃力。所以18个月后推出的新版本处理器,本身速度确实很快,但这种“快”,用户很难感觉到,因为再快的速度,也会同期被更新、更大、更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消耗掉。因此,用下面这句名言来形容安迪-比尔定律再合适不过:“安迪给予的,比尔都要带走”。

几十年来,IT产业在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软硬”逻辑:在IT产业的软件上游,以微软Windows为代表的操作系统不断推出新版本,大大小小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基于新系统推出新软件;这种现象,乍一看来是微软在和大家作对。实际上,盖茨本人和其它厂商也不想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搞得这么大。据了解,盖茨本人多次说,他过去搞得 BASIC 只有几十 K,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 就要几百兆,其中一定可以优化。当然,我们知道微软现在的.NET 比二十年前的 BASIC 功能要强的多,但是否强了一万倍,恐怕没有人这么认为。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我们知道,当年的 BASIC 解释器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否则在早期的 IBM-PC 上根本运行不了。但是,要求软件工程师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而且写出的程序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和调程序的时间,高级的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 Java 就比 C++ 效率低得多,C++ 又比二十年前的 C 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太他妈搞笑了)在IT产业的硬件下游,以英特尔x86为代表的处理器,按照摩尔定律推陈出新,性能越来越好,但更好的处理器总是会“棋逢对手”,搭配上对处理器要求更高的软件。就这样,上下游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关系,共同维持着IT产业几十年来的动态平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