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启动过程、启动脚本目录介绍及检测思路分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系统启动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内核引导、init程序的不同类型、运行级别设置、系统初始化、建立终端及用户登录,同时讨论了Linux启动目录的结构和常见用途。文章还涉及了针对攻击者可能尝试修改关键配置文件的检测思路和规则。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Linux系统启动过程

1、启动流程:

  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内核的引导、运行init、系统初始化、建立终端、用户登录系统。

2、init程序的类型:

 1)SysV:init,CentOS 5之前,配置文件:/etc/inittab

 2)Upstart::init,CentOS 6,配置文件:/etc/inittab,/etc/init/*.conf

 3)Systemd:systemd,CentOS 7,配置文件:/usr/lib/systemd/system、/etc/systemd/system

3、内核引导:

  当计算机打开电源后,首先是BIOS开机自检,按照BIOS中设置的启动设备(通常是硬盘)来启动。

  操作系统接管硬件以后,首先读入/boot目录下的内核文件。

4、运行init

  init进程是系统所有进程的起点,你可以把它比拟成系统所有进程的老祖宗,没有这个进程,系统中任何进程都不会启动。

  init程序首先是需要读取配置文件/etc/inittab。

5、运行级别

 1)定义:

  许多程序需要开机启动。它们在Windows中叫做“服务”,在Linux中就叫做“守护进程”。init进程的一大任务,就是去运行这些开机启动的程序。

  但是,不同的场合需要启动不同的程序,比如用作服务器时,需要启动Apache,用作桌面就不需要。Linux允许为不同的场合,分配不同的开机启动程序,这就叫做“运行级别”。也就是说,启动时根据“运行级别”,确定要运行哪些程序。

2)Linux系统有7个运行级别(run level):

  • 运行级别0:系统停机状态,系统默认运行级别不能设为0,否则不能正常启动
  • 运行级别1:单用户工作状态,root权限,用户系统维护,禁止远程登录
  • 运行级别2:多用户状态(没有NFS)
  • 运行级别3:完全的多用户状态(有NFS),登录后进入控制台命令行模式
  • 运行级别4:系统未使用,保留
  • 运行级别5:X11控制台,登录后进入图形GUI模式
  • 运行级别6:系统正常关闭并重启,默认运行级别不能设为6,否则不能正常启动

6、系统初始化

 1)定义:

  在init的配置文件中有这么一行:si::sysinit:/etc/rc.d/rc.sysinit 它调用执行了/etc/rc.d/rc.sysinit,而rc.sysinit是一个bash shell的脚本,它主要是完成一些系统初始化的工作,rc.sysinit是每一个运行级别都要首先运行的重要脚本。它主要完成的工作有:激活交换分区,检查磁盘,加载硬件模块以及其它一些需要优先执行任务。

2)示例:

   l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