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x Reading Myths (阅读的六个误区)
原文地址: http://www.dartmouth.edu/~acskills/success/reading.html
©Academic Skills Center, Dartmouth College 2001
误区一:逐字阅读?
其实,很多单词、文字只是用来在语法上修正或修饰句子,并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你花同样多的精力在理解重要的和这些无意义的字词上,就会限制你的阅读速度,更加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
误区二:阅读,一次就GO?
第一遍的快速浏览,主要是为了获取中心思想,后面还需要仔细的阅读才能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认真地再读一次,你会发现——哥们有好多知识漏洞啊!
很多学生都感到伤心,因为他们的大脑一定是进水了,每一部分总是要读好几遍才能理解。(学习艰深内容时尤其严重。)诚然,有些学生认为,学点基础课程就够了,但是他们既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也没有深厚的研究背景,连对该项事物的高度的兴趣都没有。(确实只学基础课程就够了。)
(这里好像我翻译得有问题,反正,这句话前言不搭后语,怎么都逻辑不通的样子,是我上面翻译的?或是兴趣、广泛的阅读、背景有一个的话,只要基础课程就够了?还是明明有这三个条件之一,却只学了基础课程?读英文经常有这种让我思维、逻辑混乱的情况出现……)
对于大多数领域的学生来说,只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可是,这不代表无意识的回跳、复读是好事(Pavlovian巴甫洛夫,认识了),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不停地复读。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自动地回读,还带着自我惩罚的态度——刚才我没有读懂那一段话的内容,所以,我必须再来一遍,这次一定能理解一些内容的!!!——这正是最低效的做法。
好的阅读是选择性阅读、跳读。阅读时,选择与你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最好是在读完一段材料后,花点时间来测试下,再去回顾还不理解的部分,而不是自动的回跳复读。
学习的最高效方式是:尽可能少的进行纯粹的读,尽可能多地反复回忆、测试以及对知识进行组织,把概念和实物联系起来,掌握术语、公式等,最好再简单地想想这些概念、知识的应用,把你的时间用在汲取知识上,而不是让文字在你的眼前打酱油。
误区三:跳读有罪!
很多学生感觉,在阅读时,如果跳过某些内容、读得太快,内心深处会上下不安。我们不知道这种态度从何而来,据说是从《圣经》成为“圣经”那天开始的。确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总是能从他们记忆中,长篇大论地引用读过著作中的名言。
可是,现代信息爆炸,出版书暴增,于是所有人都遇到了阅读的问题,太多书了。此外,一些书籍可不像莎士比亚作品或圣经这么有内涵。所以,你必须天天都要挑挑拣拣的,去分辨是值得花精力阅读的书?是看一眼就没意思的书?是先放一边,未来再精读的书?还是直接送进回收站的书?
不能跳读,必须逐字阅读的说法已经过时了。可是,儿童受到的教导仍是错误的,所以当他们发现一本书不值一读,扔在一旁时,会产生愧疚感。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她必须把每一本书从封面读到底页(不知道跟她房间里不能放书有什么直接联系)。
研究发现了人们不再作为Book-of-the-Month Club一员的原因:他们开始收集各种书,但是却保证不会读他们的藏品(准确是他们阅读的进度跟不上收藏的速度),于是开始愧疚,愧疚于拥有一堆书却没有时间去读。(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吧,我刚刚下单买了三本,绝对不看的……)
书不仅仅是用于参考,最好随身带着书,因为你随时可能需要,可是这好像已经被我们的学校和学生所遗忘。弗朗西斯 培根爵士曾曰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不要惊讶于人们不爱阅读。(又是莫名其妙地跳转。)
误区四:无工具,不提速
胡说!最好、最有效的提升阅读速度的方式仍是不断地迫使自己读得更快更高更强(更快更准更神)。工具有用,只是因为它们告诉你,你可以在不理解阅读的情况下更快地阅读。
记住,它们只是固定死的、没有思想的机器。不管语句是琐碎的还是重要的,简单的还是困难的,它们都是一视同仁(贬义)。它们也是有局限的,比如,你在学习浏览文章时,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所以你可以读得更认真一点(?)。可是这些情况可能没有一个对应的模式,或相等的空间,工具就不能很好地计时,于是你反而可能因此而减慢阅读速度,影响你的理解。
如果你发现你实在是需要一个引导的工具,可以找张3*5的卡片或用你的手和手指。总之,你应该谨记,你的手指、手或卡片应该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跟在你的眼睛后面吃灰。
误区五:如果我读得太快,理解效果就下降
很多人都担心他们强迫自己快速阅读时,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研究证明,速度和理解能力几乎毫无关系。一些学生读得快,理解得也好,另外一些学生读得慢,又死活无力理解文章内容。
能否很好地理解文章取决于你是否能在阅读中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你读得有多快。
如果你能很好地获取中心思想,你就可以快速地阅读。
如果你一边提高速度,一边担心你的理解水平,弄得你整个人神经兮兮的,那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明显地下降,因为你根本就是在恐惧,整个心思都不集中在阅读上。
如果你一直牢记你阅读的目标,例如,找出中心思想和细节(怎么细节又出来了?),再督促自己快速而又准确地完成你的目标——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都能得到提升。你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你是多么快速地把一个章节给扫过,而是如何迅速找出你需要的信息。
误区六:我的眼睛不给我体验飞速阅读的机会
这个观点也是荒唐的,前提是你视力正常,或已经用眼镜来解决视力问题。没错,如果你都无法在合适的距离看清你的文章,这对于浏览确实是个障碍。另外,如果你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单个字上,你也很难掌握那种一眼瞄去,一页尽在心中的方法。
不过,这通常是你的大脑在使坏,你的眼睛只是背黑锅而已(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全力为阅读,牺牲也值得,南无阿弥陀佛)。你的眼睛对于一次浏览更多词汇表示毫无压力,是你的大脑表示抗议,因为眼睛I/O速率高过它的CPU处理频率,它亚历山大。如果你边看书(好吧,这里必须用看这个动词),边读出声,那肯定非常慢。这个默读的习惯不去除掉,你就难以快速地浏览全文。
PS:正文居然就完了……
通过浏览获取文章主要思想的一些步骤
1、认真阅读节选章节的标题。确定它提供的一些章节内容的线索。寻找关键词,比如,“导致”,“影响”,“造成”等等。另外不要忽视有观点比较意味的词语,比如,“与 相比”,“正面和反面”,这些都表明作者将要表述一个论证的正反两面。
2、认真地看开头和别的有组织的线索,这些是作者希望你掌握的主要内容(今天的主要内容有……),你可能习惯于忽略黑体标题什么的了,但是这些真是重要知识点的最明显的线索。如果你注意细节,而忽略了主要思想,你在阅读中,想获取信息会困难重重。
记住,教材的作者是要你对重要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他们使用了:
a. 主标题和子标题来介绍主要知识点。
b. 斜体文字和短语作为重要的新术语与定义,这样做显眼。
c. 用数字或段落来排列的一堆观点,开始之前,还会有提示,比如,“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 等等。
d. 冗余或重复。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会反复出现,作者主要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这样能帮助你理解。作者总希望在这么多次重复中,起码有一次能让你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当一个重要概念,以略微不同的描述再次出现,以及你已经完全掌握这一概念时,重新对你的知识库存进行组织就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