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有啥区别呢?

本文对比了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处理文件下载的不同格式(如CSV、XML、PDF、XLS)时的设计差异。通过实例展示了两种模式所需的类数量及其实现方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google的结果:

策略模式:定义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简单工厂:将对象的创建完全独立出来,让对象的创建和具体的使用客户无关。
简单工厂严格意义上不是一种设计模式,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编程习惯。

 

里面还特意说了,(Strategy 适合下列场合: 1.以不同的格式保存文件;)

 

我现在就要做文件的下载,csv xml pdf xls 四种格式。

 

使用工厂模式:

客户端类+工厂类+接口类+4个具体实现类 总共7个类

使用策略模式:

客户端类+调用那个接口的类+工厂类+接口类+4个具体实现类 总共8个类

 

而且也没发现策略比工厂哪里更好一些。。。谁来帮忙解读一下啊?谢谢啦~~

常用的后端设计模式有以下几种: 1. MVC(Model-View-Controller)式: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分别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实现了数据、业务逻辑用户界面的分离。 2. DAO(Data Access Object)模式:用于封装对数据库的访问,将数据访问逻辑抽象成一个独立的层,使得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 3.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通过代理对象可以添加额外的逻辑,例如权限控制、缓存等。 4.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常用于需要共享资源的场景,如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等。 5.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所有依赖者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6.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具体类。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降低了代码的耦合度。 7.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种接口,使得原本因接口不匹配而无法一起工作的类可以协同工作。 8.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定义了一族可以相互替换的算法,并使得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端。 9.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定义了一个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的某些步骤。 10.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将请求的发送者接收者解耦,将多个处理对象组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这些是常见的后端设计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优缺点,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