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分区有三种: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通常由于计算机BIOS和MBR的限制,一块硬盘最多只能有四个主分区,其中一个主分区可用扩展分区替换,一块硬盘上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内可以再划分多个逻辑分区。
分区的命名方法,linux和windows不同:
windows中,硬盘第一个分区为C,第二个分区为D……(这样的情况,从硬盘分区盘符命名上无法获知分区的类型);
linux中,如果是IDE硬盘,第一个分区即为/dev/hda1/,第二个主分区为/dev/hda2……,扩展分区序号接着主分区,而在任何情况下第一个逻辑分区都为/dev/hda5。
Linux中不同类型的硬盘和接口通道的设备文件名:
IDE0口上的主IDE并口硬盘为/dev/hda
IDE0口上的辅IDE并口硬盘为/dev/hdb
IDE1口上的主IDE并口硬盘为/dev/hdc
IDE1口上的辅IDE并口硬盘为/dev/hdd
系统的第一个串口/SCSI硬盘为/dev/sda
系统的第二个串口/SCSI硬盘为/dev/sdb
磁盘阵列
RAID(Redundant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通常被称为磁盘阵列
不同等级的特点:(常见的为RAID0到RAID6)
RAID0 同时向多块硬盘写入数据,速度快,但无数据重建功能,至少需要两块硬盘
RAID1 磁盘镜像。最大使用容量为磁盘总容量的一半,至少需要两块硬盘
RAID2 是RAID0的改良版,在数据中加入了错误修正码,至少需要三块硬盘
RAID3 将数据条带分散存储在多个硬盘中,其中一个硬盘只存放同位校验信息,至少需要三块硬盘
RAID4 将数据块存储在多个硬盘中,其中一个硬盘只存放同位校验信息。每次数据访问时都需要进行同位校验。对硬盘的损耗要高于RAID3,至少需要三块硬盘
RAID5 将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写到不同硬盘上。如果其中一块硬盘损坏,RAID5可以使用剩下的硬盘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至少需要三块硬盘
RAID6 与RAID5不同的是,RAID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并且两个奇偶校验算法是不同的。这使得数据可靠性提高,但数据写入的性能会下降。至少需要四块硬盘
RAID有软,硬之分:
软RAID,即通过操作系统来完成磁盘阵列功能;
而硬RAID由硬件控制卡来实现功能。(硬件RAID的设定一般通过BIOS或专用工具在操作系统之外完成,即与操作系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