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一篇HTML标签整理博文中,我对三级标签的理解是只要做到能识别就够了,而忽视了设计这些标签背后的目的。
基于内容的样式
这里我找了几个例子,在读者面前同样是表示斜体:
<dfn>
这是一个项目<em>
这段文字需要强调
这段文字很重要<var>
强调这段文字是一个变量名
这是一个变量
就文字显示的效果看来,这些文字确实都是斜体,但这些斜体背后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w3school把这种标签称为基于内容的样式
,他们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强调内容的含义,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实现文本效果,那么这些标签的意义就不大了
其他基于内容样式的标签也很有趣,如果有的标签没有任何样式上的改变,那应该是我的safari浏览器不支持了
1. <code>
这是一段代码
2. <kbd>
这段文字是从键盘上输入的
3. <samp>
提取某些短字符ae?w3school认为作用不大
4. <tt>
这段文字是从打字机上输入的
5. <strong>
比<em>
更要让人尖叫的强调
这是一段amazing的文字
6. <cite>
对某个参考文献的引用
物理样式
三级标签中还有一些标签,w3school是多次建议请用css样式表
来代替的,比如粗体<b>
,斜体<i>
,大号字<big>
,小号字<small>
,上标字<sub>
,下标字<sup>
,下划线字<u>
等,这些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