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广西骆越人北上建立的政权,是骆越文化的延续

本文探讨了商朝与广西骆越文化的密切联系,指出商朝可能是由广西骆越人北上建立,两者在语言、文字、信仰、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鸟崇拜、甲骨文、青铜文化到人牲习俗,商朝的文化特征在现代广西都有迹可循。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广西和商朝从来没有这么接近过。其实骆越人并不是只往北发展,而是向四周辐射。东到海南临高,北到贵州布依族,西到傣族,南到泰国老挝。至于商朝太久远,而且北上的骆越人也被打散了,就了解历史就够了。

​​商朝是广西骆越人北上建立的政权,是骆越文化的延续,表现在几点:

1。商人自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显然商来自中原以外,外来,玄学的鸟崇拜民族,骆越的骆就是鸟的意思,百越中以鸟命名的民族只有骆越。而玄学指易经占卜,用鸟算命的正是广西的鸡占卜。

2。商人不自称来自广西,是广西壮族的传统,广西往外发展和外逃都不会说自己来自广西,好像觉得老家不太见得人,比如往泰国老挝发展的壮族人都隐姓埋名。

3。商朝的甲骨文是有来源的,广西出土的完整甲刻文比商朝早,文字有继承关系,而且证据链完整。象形文字最早产生在广西是因为广西骆越人最先发现和栽培水稻从而从狩猎民族进入农耕民族从而率先产生文字。如果骆越人北上形成百越,商朝甲骨文就有了来源。截止到2014年10月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2012年8月20日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发掘地实地考察,得到感桑古文字石刻的第一手资料:今年3月初试掘,目前仅挖掘约40平方米,深1.6米,挖掘采集到破碎古文字石刻大小不一数十块,最大一块105*55平方米,大小字符共计1000多个。越的壮语意思是人,汉字是犁田大石铲,代表水稻民族,不种植水稻的民族不叫越。

4。商朝的卜卦叫归藏,是易经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连山,归藏,易经。广西目前流行的鸡占卜文化应该是连山版本。三个版本也是继承关系。八卦的卦对应读音壮语的鸡,其他挂名都可以从壮语找到读音和含义,跟汉字却对不上。易经说的洛书可能就是指骆越的鸡占卜文化。

5。商朝青铜器和广西流行的铜鼓都是青铜文化,铸造的器物可能不同。

6。商朝可能还有吃人传统。帝辛烹杀伯邑考,并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其父姬昌吃。有人说长江流域的矮人消失是被商人吃掉。广西扶绥出土的一块甲骨文是用人骨来刻写的。

商人人牲类似宰牲节吃人肉,开始还行,后来跟不上时代了,自然商朝被淘汰,不过商朝后期有粮食食物了就不怎么搞人牲,但是到处用兵总是不行的。用兵过多的朝代都被灭很快,秦始皇,隋朝穷兵黩武短命。

7。商朝殷墟墓葬出土的遗骸身高一米六二,这个刚好是接近广西人身高。

8。商朝人信鬼跟广西人崇拜鬼神一脉相承。甲刻文是用来跟鬼神交流,甲骨文也是卜辞,不是用来做人类交流 。

9。广西人有外逃传统而不是投降。商朝战败后去征服东夷的几十万商朝军队不见了,人们说他们去了美洲,有趣的是广西起兵的太平天国兵败后有几万人逃到南美洲智利伊基克,难道是巧合?宋朝侬智高起兵失败后十几万壮族逃难老挝泰国。

10。商人尚武跟越人好战一致。

11。商人好酒跟越人鼻饮一个比一个厉害。

12。商人妇好女人统兵打仗,跟越人瓦氏夫人,冼夫人女人带兵的典范一样。

13。商军战力非凡如广西兵。周军两万四千余人遭遇商军王师三千人,结果是两败俱伤。商军将士骁勇,其战车、骑兵、步兵配合娴熟,军阵紧密,非周军所能匹敌。一以当十只有广西兵有如此战力。

西周崛起,商军到外面作战,在朝歌临时组织的二十万当地人组成军队无法抵挡西周军队,商朝灭亡。明朝灭亡也是首都无人守。商纣王帝辛性格接近项羽。

14。商人服象,用战象作战,有点类似南越国用战象作战。象郡就是广西骆越所在位置。

商朝文化在现代广西都找到痕迹,所以说商朝是骆越文化的延续。几千年了,广西人也未必认识到这些东西,就像壮泰同源也是最近几年才认识到了。商朝来源是不是广西,值得我们去研究。而且我们推断山海经是广西骆越人写的,记录商朝以前的文明,说明商朝之前稻作民族骆越人已经很发达,山海经很多单词都能从现在壮族找到读音,而汉字却找不到,意思也对不上。既然骆越人文明比较先进,北上建立政权也是顺理成章。商朝不断迁都其实就是不断北上的过程。​​​​

<think>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用户意图:了解中国船文化萌生的标志性器件。用户问题聚焦于“中国船文化起源”和“标志性器件”。因此,我们将围绕中国船文化的起源,搜索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船舶器件或船舶类型。通过搜索,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关键信息:1.**筏与独木舟**:中国船舶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标志性器件包括筏和独木舟。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迄今最早的独木舟残骸,长约5.6米,宽约0.5米,由整根马尾松凿成。这标志着中国先民从浮具(如葫芦、皮囊)向舟船的进化。2.**木板船的出现**: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出现了木板船。甲骨文中已有“舟”字,其字形模拟木板连接而成的船体。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刻画有木板船纹饰,船体由多块木板拼接,并设有隔舱,这是船舶结构的重要进步。3.**舵与橹的发明**:-**舵**:东汉(公元1-2世纪)已出现尾舵。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型(长54厘米)尾部设有可升降的舵,这是世界最早的舵实物证据,比西方早约1000年。-**橹**: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献《释名》记载了橹的发明。橹通过连续摇动产生持续推力,效率是桨的3倍,被誉为“中国造船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4.**榫卯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的船舶已采用榫卯拼接技术。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舟体两侧有排列整齐的榫孔,用于安装横向肋骨以加固船体。5.**水密隔舱**: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已成熟应用水密隔舱技术。该技术将船体分隔为多个独立舱室,即使一舱破损进水也不影响全船。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13世纪)拥有12道隔舱壁,印证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6.**郑和宝船**:明代(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古代中国造船文化的巅峰代表。据《明史》记载,最大的宝船长44丈(约125米),宽18丈(约51米),采用多层甲板、多桅帆和平衡舵,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整理出中国船文化起源的几个标志性器件及其时间顺序:步骤一:**原始浮具与独木舟(新石器时代)**跨湖桥独木舟(约8000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舟船实物,证明中国船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刳木为舟技术。步骤二:**木板船与早期结构(商周至春秋战国)**商代甲骨文“舟”字和青铜器纹饰中的木板船形象,以及春秋淹城独木舟的榫卯结构,标志船舶从整木舟向复合结构进化。步骤三:**推进与控制器件(汉唐)**西汉的橹和东汉的陶船模型尾舵,解决了船舶高效推进与精准操控问题;唐代水密隔舱技术显著提升船舶抗沉性。步骤四:**远洋船舶集成(宋明)**宋代海船的水密隔舱实物和明代郑和宝船的多层甲板设计,代表古代中国造船技术的集大成。因此,回答将按照上述步骤组织,每个步骤聚焦标志性器件及其意义。注意:由于要求中禁止集中引用,我们将把引用来源融入各步骤描述中,不单独列出参考文献部分。最后,生成相关问题部分,需基于回答内容提出3个相关问题。现在开始组织答案:</think>### 中国船文化起源的标志性器件 #### **1. 新石器时代:独木舟(约8000年前)** -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残骸(距今约8000年),长5.6米,宽0.5米,由整根马尾松凿刻而成,是目前全球最古老的独木舟之一。 - **文化意义**:标志人类从浮具(如葫芦、竹筏)向专用船舶的进化,体现刳木为舟的原始造船技术。 #### **2. 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青铜构件(约公元前1600年)** - **殷商甲骨文“舟”字**:甲骨文中的“舟”字呈方头方尾、多横梁结构,证明商代已出现由木板拼接的复合船体。 - **青铜船构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刻画木板船纹饰,船体设隔舱,使用榫卯连接技术。 #### **3. 春秋战国:榫卯结构船体(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 **江苏淹城独木舟**:常州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两侧分布规律榫孔,用于安装横向肋骨加固船体,标志船舶结构力学突破。 - **战船兵器**:青铜船戟、钩拒(舰载钩拉兵器)见于《墨子》记载,反映水战催生专用船舶器件。 #### **4. 秦汉:舵与橹的发明(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广州东汉陶船模型**:船尾设可升降尾舵(长54厘米实物),比西方早约1000年解决船舶转向问题。 - **橹的记载**:西汉《释名》描述橹为“施于船尾,拨水使进”,其连续摇动推进效率是桨的3倍。 #### **5. 唐宋:水密隔舱与车轮舟(公元618年-1279年)** - **泉州宋代海船**:出土13道水密隔舱壁(樟木+麻丝密封),使单舱破损不沉没,技术沿用至现代船舶。 - **唐代车轮舟**:李皋造人力脚踏明轮战船(780年),《旧唐书》载“翔风鼓浪,疾若挂帆”,早西方1027年。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