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读书”和“读故事”的心态看完了《世界因你不同》。读书,是理解内容的组织方式、叙事手法,甚至书本的装帧、包装及推广。读故事,是试图理解写作者的意图,及事件所传达的信息,并尝试与主人公达到精神共鸣。读李开复的自传,是接受心灵洗礼的一种途径,那是猎奇一个传奇式IT人物的人生轨迹,以及在轨迹中的各个节点对他人的借鉴意义的过程。李已然成为一个符号,李的书成为追随李开复者的不二选择,追随李开复,“追随我心”。
从内容组织上看,全书以倒叙的方式,在第一章中描写了自己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力量,决心离开Google开创新的事业的心理历程。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章结束,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求学生涯,以及分别在苹果、SGI、微软、Google的工作经历。而与Google一起跟微软打官司的章节占据了整本书最大的篇幅,我猜想,作者是在以一种正式的方式在纪念这一段铭刻心底、毕生难忘的经历,也是在以一种相对公正的态度在陈述那一段让所有当事人受伤的历史。占全书第二大篇幅的是作者在Google童话世界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我想应该是作者在四大公司最有成就感的经历了。
作者对自己少年及青年时代的与众不同的描写,包括在台湾受到的具有前瞻性的家庭教育,足以让人觉得他是天才,甚至有能感觉到自我吹捧的味道。但我相信,这更是一种事后分析的方式及态度,以及作者始终始终如一的积极、自信及热情的展现。但同时,我也相信,按照李的这种识人叙事的方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太多与其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不同的是,李适时的站了出来,并且是一种非常恰当的、受人尊重的方式。无论是“follow my heart”,还是“make a difference”,都是西式教育所赋予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态度。
从1990年到2008年,作者先后就要职于四大跨国高科技公司,但坦白的说,从自传上来看,作者对前两家公司贡献的价值有限,优秀的个人在一家优秀的企业里面并未有1+1>2的产出。这也是我在想在追随李开复精神时不要去盲从的事情,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位置上,学习“偶像”而非“神仙”身上的科研精神、职业精神、价值观精髓。聪明人不会说聪明人的不是,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是在用一种相对客观,并尽可能公正的态度在描述工作经历中的人和事。但我明显感觉到作者用了一种台湾励志人士善用的对“优秀”的注解习惯去阐述身边的天才同事,这种方式,偶尔会造成价值缺失或不完善的读者的盲从。
“父亲”的中华之恋之情节,是引导作者报效祖国,数十年如一日无私指导中国青年学生行为的最重要的支柱。“有荣德乃大,无求品自高”,作者将“父亲”放在了无比崇高的位置。无论是在微软,还是在谷歌,因为想在祖国大陆做点事,才有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谷歌中国,才有了后来的更大的决心自创平台帮助中国青年的自主创业行为。
无论是被宣传为多么好的公司,我想,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定位,找到一家符合个人发展的公司,在公司中找到一个让内心舒展的位置,这,是我“追随我心”。同时,我也看到,无论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还是公司的成长、发展,归根结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当隐晦的把问题归结为“公司”这一组织时,那不过是人与人、人与多人、或多人与多人之间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永恒的话题。
阅读建议:对李开复人生经历感兴趣的人,建议通篇阅读;对李开复职业生涯及跨国巨头感兴趣的人,建议阅读第五到第十章;没有时间的人,建议阅读目录,及每一章的前言摘要部分。
我买的是中信出版的平装版,书的质量不错。
内容组织上,每一个章节都很明显的用一页不同的导读式的摘要部分分割,非常有层次感,也便于阅读。如果能够标示摘要的页码,我猜测导读的效果会更好。
李开复本人便是一个巨大的广告,尤其是在青年学生心目中,而青年学生,如或水源一样是不会断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