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编写的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需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通过软件所得的数据,自动调用生成一系列的 统计图,扇形图。并且调用软件生成的时间同步显示。
1.2背景 a. 待开发的系统的名称; 高速路况实时流量统计显示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总队 c.该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
2.任务概述
2.1目标
叙述该系统开发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他应向读者说明的有关该系统开发的背景材料。解释被开发系统与其他有关系统之间的关系。
2.2用户的特点
列出本系统的最终用户的特点,充分说明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以及本系统的预期使用频度。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的几个模型:
1.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2.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它有四种象限:①制定计划②风险分析③实施工程④客户评估
3.增量和迭代模型: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重复应用)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该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
关于选择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总结
1.在前期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瀑布模型或改进型的瀑布模型.
2.在用户无信息系统使用经验,需求分析人员技能不足情况下一定要借助原型. 3.在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多东西前面无法计划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和螺旋模型 4.在需求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模型
5.在资金和成本无法一次到位情况下可以采用增量模型,软件产品分多个版本进行发布
6.对于完全多个独立功能开发可以在需求阶段就分功能并行,但每个功能内都应该遵循瀑布模型 7.对于全新系统的开发必须在总体设计完成后再开始增量或并行.
8.对于编码人员经验较少情况下建议不要采用敏捷或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
9.增量,迭代和原型可以综合使用,但每一次增量或迭代都必须有明确的交付和出口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