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对于WEB 2.0的定义和特征的概括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指出了WEB 2.0 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或内容)为中心。 同时,对于WEB 2.0另一个共识是,它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 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球,吸引人。这种思想也是传统媒体思想的一种延续。但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常常受到超链接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因而呈现出偶然性、随意性与跳跃性,而信息过载也使内容对于人的持续吸引能力受到不断削减。也就是说,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往往不是稳定。有时反倒是形式(例如界面风格)对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产生较强的制约作用。网络要能持续地发展,必然要有一种超越人与内容关系的新动力。 而WEB 2.0的指向,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虽然WEB 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扩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扩展为更多“自组织”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个体生产内容的目的,也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因此,WEB 2.0使网络不再停留在传递信息的媒体这样一个角色上,而是使它在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的方向上走得更远。这个社会不再是一种“拟态社会”,而是成为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的一部分。 社会界面与社会纽带——WEB2.0对个体的意义 无论是进行博客活动,还是参与WIKI创作,或是运用社会书签或SNS,个体利用WEB 2.0,其动机之一,都是寻求社会性报偿。虽然这种动因在WEB 1.0时代也是存在的,但是WEB 1.0的应用方式不利于网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凸显出来。而WEB 2.0特别是诸如博客这样的方式,给个体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为个人独享的社会界面,这个界面是一种个人化的舞台。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们会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舞台上根据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以及自身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博客有让个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的趋向。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实际上,大多数博主在他们的博客中仍然是在通过精心的控制,进行着前台的表演,即使将一些看似后台的东西放到博客中,那也是个体在借此尝试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仍然是一种有目的的印象整饰。如果这种努力失败了,也往往只是个体在手段与分寸把握上的失败,而从出发点来说,这仍然是一种前台行为。 而如果个体不能把握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之间的界限,也有可能引来一些麻烦,网络的特点有时会使小小的失误放大为社会性影响。因此,事实上,人们需要更为审慎地决定在诸如博客的WEB2.0的社会界面中的个人行为。 WEB2.0的应用,不仅是一种个人与社会沟通的界面,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四、分权不等于权力的平等——WEB 2.0中新的权力关系 关于WEB2.0,人们总喜欢把它与分权或去中心化联系在一起。P2P的技术思想,的确在某种意义上削减了中心服务器的地位,使权力有所分散,但这种底层结构的分权是否就意味着人人权力平等?而用户越来越多地拥有了生产内容的便利,是否就意味着他们真正获得平等的“话语权”? 如果仅仅将博客等视作个人媒体,那么它在给予个人更方便地进行个人表达与意见共享方面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博客以及WEB2.0看作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的话,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由这种关系或网络结构带来的权力的重新分化。 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从结构的层面认识新一代网络社会的权力形成。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指出,一个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如果与很多他者有直接的关系,该行动者就居于中心地位,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2]如果画出博客这一社会网络里的关系图(哪怕只是一个极小的局部),就可以看到从不同的点上发出的线的数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线表明了关系的多少),这是权力落差的一种直观体现。 虽然博客社会里新的权力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既有的社会权力关系(例如名人博客更容易形成强势),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原本平等的平民,在博客世界里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权力上的分层,博客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博主与阅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与频率,以及网站的编辑手法等,都可能对博客的影响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博客的权力。 从社会公共意见的形成方面看,这样一种新的权力结构,也许会使某些个体的意见在网上更易于传播,从而影响到公共意见的走向。 同时,这种权力关系,也有可能会与现实的社会结构共同作用,影响到个体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 因此,对于WEB 2.0时代,我们仍然不能抱以乌托邦的幻想。 无论WEB 2.0在商业层面还将面临什么样的起伏,它对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推动能力是可以预见的。它最终给我们带来的将是超越于内容的社会网络以及文化网络,是人与人关系的重构。 |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13-08-22 12:22:28 发布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2007-02-04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