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雪,一个 1997 年出生在大西北的妹子,也是神策西南业务中心成立以来第一个参加面试的人。那个夏天,我现在的 Leader Hannon 还在北京,我在上海,我们通过视频探讨着未来在成都要走的路。入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同事们得知我是 97 年的时候,总会说“哇,好年轻啊!”……是啊,年轻真好,拥有无限可能。
分公司和总部一样,去成都!
算上大学时光,我在上海待了 5 年,从京东到饿了么,有过 4 年工作实习经历,紧张的工作节奏,迫使我对职业发展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当我毅然决然从上海来成都的那一刻,我就开始想,我究竟要找怎样一份工作?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因为我不喜欢写代码,所以在上海的 5 年我努力尝试数据分析和运营工作。在做运营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数据分析对于业务指导有多么重要,也体会到作为一个运营申请 BI 取数分析有多么艰难。基于这些考虑,加上自己会写 SQL,曾经分析过一些策略活动的数据,我最终决定勇敢地从初浅的数据分析转做专业的数据分析师。
于是我开始搜索成都的数据分析岗位,虽然是新一线城市,但在互联网氛围和基础建设上,与上海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大公司旗下的成都分部的数据分析师大都做的是城市策略执行取数的工作;独角兽小公司的数据分析师却又受限于公司本身数据建设不足,很难实现深入的分析和洞察。就在徘徊不知如何选择时,我看到了神策,大数据分析与营销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在分公司也可以和总部一样做业务分析工作。这时神策恰好成立成都分部,我恰好回到成都,一拍即合,一个从 0 到 1 的团队,拥有着最年轻的无限可能。
难哭……用户关联为什么会自关联?
顺利通过面试后,我孤独地拖着行李箱来到成都,住了一个月的小旅馆,自从陆陆续续认识了身边热情的小伙伴们,我再也不孤独,因为我慢慢地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刚开始成都本地没有资深分析师,我们的 Mentor 都在北京,虽然我们有去北京培训 2 周,但是更多时间处于异地远程沟通 + 没有本地客户见习的情况,入职前 3 个月,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加上之前没有太多技术工作背景,情况变得难上加难。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曾被“用户关联”难倒,脑海中盘旋着无数问号:渠道追踪到底是什么?用户关联为什么会自关联?这个自关联为什么没有 $Sign Up 事件?……自关联的原因似乎有成千上万种,但按照校验手册操作,似乎只讲到 3 种情况,我们迟迟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在客户等着校验无误准备发版上线的那个凌晨,我们一群分析师妹子因为解决不了客户的问题而悄悄抹眼泪,抹完眼泪后仍不放弃继续再找人请教,经过大家一起耐心地汇总、梳理和自测,最后终于靠着集体的力量,攻克了“用户关联”这个单点“难题”。
解决完问题后我们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把所有会导致自关联的情况枚举出来,写在工作群公告里,这样再遇到类似难题时,可以对症下药,有备无患。
回想起来,还记得当时那种难,但感触最深的是我感觉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有一个让我底气十足的团队,这让我力量满满、信心十足。
后来慢慢的,成都业务团队从 9 个人发展到现在的 20 多人,我们也从为用户关联而哭泣的小女生,变成了可以给新人讲数据底层的 Mentor,我的分析师生涯逐渐地步入了更专业的轨道。
掌握 SDAF 方法论如同拿到万能钥匙,帮助客户真实落地
说起来很幸运的是,我在北京参加新人入职培训期间,正好遇到了公司一年一度的数据驱动大会,恰巧有机会可以在主会场打打下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了基于数据流的企业运营框架 SDAF,听完那场分享我真的眼前一亮。之前做运营时,我一直自嘲说做业务是一个特别玄学的事情,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业务增长很难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和玩法。而 SDAF 数字闭环的方法论,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我仿佛看到了之前自己打辩论赛时的万能钥匙——“需根解损”,按照“需根解损”的思路,每一个辩题都可以被详细拆解:
需:指的是需求,即要求解决的问题
根:指的是根属性,即需求背后根本问题在哪
解:指的是解决方案
损:指的是损益比,即解决方案对应可以收获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对比
SDAF 闭环方法论的出现,其实是对每一个数据驱动业务命题的最好拆解思路。掌握了 SDAF 方法论的我,就跟学会了“需根解损”一样,感觉如获至宝,面对每个客户的业务问题,如同接到一个个辩题一样,这让我充满了信心往下拆解。
当真正用 SDAF 方法论帮助客户解决业务问题带来价值时,我感到由衷的开心。基于 SDAF 方法论,我们在帮助一个客户推动 618 大促活动过程中,为客户设计了更精细的触达策略,指出了客户优惠券设计的 Bug,最终帮助客户超额完成业务目标。客户那边一开始“忙”到不见我们的业务负责人,也认可了我们的工作并且展开了新的业务合作。
那个时候我和 CSM 同事激动到眼泪都快要流出来,因为我们清晰地记得 3 月份第一次去拜访这家客户时,客户业务方因为之前的问题,一度对我们提出质疑,面对这些僵局我们没有气馁、更没有抱怨,而是就事论事,全力用我们的专业技能解决客户所质疑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一步步帮助客户从数据治理到用户关联修复再到落地 SDAF 闭环,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努力终于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万事开头难”,虽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但我着实感觉到实现“0”的突破是何种的艰难。“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庆幸我成功地迈出了从 0 到 1 这一步,从“不及格”到 “优秀”的过程虽然艰难,中间有着太多泪水和心酸,但这个过程让我对分析师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数据分析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数据是根基,分析则是万丈高楼。
9 月份,我就要迎来入职一周年,这一年经历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不管时间走得有多快,我都希望团队和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更多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离 offer 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