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P9EUMPbAZlTwbykBioPQ
提到过度设计,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但怎么样界定过度设计,确是很难说的清楚。
就是因为难以界定,所以就出现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仿佛成为了一种非常高深的传统文化。
那么怎么界定呢?要界定,那么就应该要有衡量的标准。找到这个衡量标准,而且是可以描述的,可量化的,可理解的。
历经这么多年,脱离局部的思想,抛开代码。往着宏观方向,系统层的思考。反而得到了一些答案。
那么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做抽象的时候,或者在利用一些设计模式的时候(其实这也是一种抽象,只不过是利用前人总结好的抽象)。目的是为了什么?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 《系统架构设计的一点思考》提到了系统复杂度的概念与描述。
那么抽象的目的是什么?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减少复杂度。
认识这个目的之后,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目前所做的抽象(使用设计模式、领域、分层隔离等)是不是将复杂度降低了?或者使用了某个抽象之后,反而是增加复杂度了。
很多人之所以会有着喜欢用设计模式,

本文探讨了如何界定过度设计,提出衡量标准应基于是否降低系统复杂度。通过抽象和设计模式减少元素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降低复杂度,但需注意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文中提及Petri网和复杂网络作为描述系统复杂度的工具,并强调从系统层面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