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可以定义为经济体内的实际供给超过有效需求的现象,超过越多泡沫程度越大,泡沫反映的是生产过剩的程度。泡沫是有害的,因为它至少造成了经济体内的资源浪费和机会效益流失。一般而言,经济泡沫虚耗社会资源,易导致经济失衡,从而影响正常的产品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活,造成社会动荡而难以长久维持。但如果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政策不佳,人们沉湎于经济泡沫带来的虚假繁荣,而扶持泡沫性行业,经济泡沫就可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机会流失,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社会重构。
有效需求是经济体内有能力且愿意消费的人们的需求集合,具体到行业和产品,有效需求可能非常接近市场需求。作为经济泡沫的具体构成,行业泡沫相对容易发现,泡沫程度也相对容易衡量。只要个别行业存在泡沫,经济体就存在泡沫,只是行业泡沫可能是短暂存在、并不足以导致整个经济体长期滞胀,可能对经济体的危害程度不大,所以判断经济体的泡沫程度有多大比较困难。
判断经济体的泡沫程度,首先要考察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越单一,对个别行业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泡沫,泡沫的危害越大,调整越困难;其次要考察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泡沫越容易隐藏,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越大;再次要留意社会流行,投机、拜金思想的泛滥会推动泡沫的产生和增长,延长泡沫持续时间,加剧泡沫危害;最根本的是要弄清生产过剩的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泡沫的结局要么是破灭(不管是人为捅破还是自然崩灭),要么是被吸收。放任不管是崩灭,人为清理是捅破,对症下药措施得当才能吸收。吸收泡沫,将资源用于经济体最需要的地方,压迫抽取投机资本、引导正常投资资本至高效有益行业,同时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当为最正确的选择,但也最难。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吸收泡沫的时限——必须在资源枯竭、泡沫崩灭前;泡沫形成并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决定了吸收泡沫的实践必然受到重重阻碍,难以实施;社会文化方面的不良因素(比如过度的投机心理)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法制健全并依法治理,让社会经济运行更有规律是前提;科研、管理的改善需要经验积累,要实现突飞猛进还需要运气。总之,泡沫治理需要勇气和大智慧,虽难必行。
实体需求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应的商品服务于实际生产或生活,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投资需求有可能发掘潜在的实体需求,如果着力方向准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则是有益的(有益资本),相反则是有害的(不良资本);投机需求基于可能的投机收益预期,并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潜力,虽然也可能发掘潜在的实体需求,却比不上资本短期高度聚集、产业泡沫膨胀、财富向非生产者聚集等所带来的危害,极易导致生产性行业因资本流出而缺乏生产活力甚至萎缩、金融系统坏账风险、货币超发等不良后果,应当在宏观调控中高度注意。如果将实体需求所对应的经济关系(涵盖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流通、科研、教育、文化、环保等诸多方面)和投资需求中的有益成分,综合起来称为实体经济;将投资需求中的有害成分和投机需求,综合起来称为浮游经济;经济体的泡沫分析便直接演变为对浮游经济状况的分析,其中最直接的指标是有效需求的泡沫化程度(即不良资本和投机资本催生的需求在整个有效需求中占有的比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资本有有益资本和不良资本之分,资本理论不能一概以好坏而论,资本的奥妙还需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