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来支付什么-支付的背后
平常大家能看得见的支付方式有现金,信用卡,银行卡(debit card),现金卡,乘公交车,看病,加油时可能用到的IC卡,以及通过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网上支付进行支付。现在中国有近4亿手机用户,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手段理所当然的被摆到台面上。目前来说,手机支付的用户总量只有1000多万,与手机拥有总量的4亿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手机支付涉面较广,各中关系复杂,因此发展缓慢。
让我们从用手机进行一次简单的消费活动来看研究一下:用户在商店通过一个手机信息读取终端, “噼”的一声就买了一瓶矿泉水。
就这么简单,不过接下来看看这个表面看似简单的消费活动背后的活动的角色。有可能牵涉到以下几块:用户本身(手机持有者),商店,背后支持手机结算的银行。。。嗯??有人问到了:这不是跟信用卡,现金卡一样么,同样是掏出卡刷一下,拿东西走人。从客户角度来说,支付手段难易程度上手机支付与信用卡等手段是差不多的,支付手段再难一些的话消费者也不用。
再看从商店的角度看,这下有点麻烦了,手机支付用的不是一般的通话用的信号,依靠的是另外的通信机制(或与IC卡结合,或与信用卡结合,关于这个,下文阐述)麻烦在商店怎么知道用户拿的是什么型号的手机,放在商店的终端能不能对应消费者手上的手机?方法还是有的,找一个强力的制造商,与众多手机制造商协调一致,造出一台能接受各种信号的终端,同时还具有信号的加解密功能,具有安全,速度快,终端本身体积小等等优点,这下还有问题么?还是有问题,终端的高昂研发,开发费用的担子,最终还是要落到用户身上,这个用户能否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好么好么,扯了半天皮,原来是钱的问题啊,我们消费者一切向“钱”看,我出,我出行了吧。你出,还得有人愿意要才行啊,这里牵涉到更为复杂的结算问题我们接着往下看。
所有的电子支付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结算问题,简单的说问题是这样的,是一次交易一结算(下文简称online结算),还是n次交易一结算(下文简称offline结算)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从开发成本上看显然online结算要比offline结算要高出一大截。于是银行想了,看现在的手机交易量,还不至于用到online结算吧,那就做offline结算好了,可以省些开发费用。Offline结算时,一些制约消费的因素就出来了,一大家子准备出门郊游去,得买些饮料,零食,干粮,水果的阿,派你去了,着急之下揣一个手机就出门了,心想我有手机,我不怕。。到了商店,说我要一箱wahaha,一堆零食,一大兜水果,准备交钱走人,交钱的时候,店员说您这支付额超过手机一次支付最高额度的上限了,得分2回支付,好么好么2回就2回了,到第2回的时候,系统警告您说超出您自己规定的手机每日消费的最高上限,您的最高日消费上限是100元。。。还得少拿一个桃儿,7456,于是想真tm麻烦,下次不用了。为什么会这样?超过一定上限的消费是要通过银行的,不一定是100元,可能是1000元,不过你想想万一手机被偷了,到时损失的就是手机机身价格+1000元的消费上限,您一定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目前来说,手机受到SIM卡容量的限制,无法对卡进行加密,对持机者进行指纹声纹认证,静脉认证等保护您的消费额度,手机厂商说了,我们可以n年之内手机上实现以上等等等等功能,并且保证手机大小不变,重量不变,不过售价可能会高一些,,,又要花钱,还得等,又没有带来飞跃性的方便,去tm的不用了,通常我们都会这么想。
扯了半天还没有到题目上,是不是手机支付没有什么前途了,还不能这么说。接下来再看看手机支付的几种模式,最后在探讨一下手机支付都能用在什么地方。。。不过这些都是明天以后的事了Z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