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命令
$free -h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62G 62G 739M 1.7M 11M 9.0G
-/+ buffers/cache: 53G 9.7G
Swap: 11G 5.8G 5.9G
total:表示物理内存总量。
used:表示总计分配给缓存(包含buffers 与cache )使用的数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缓存并未实际使用。
free:未被分配的内存。
shared:共享内存,一般系统不会用到,这里也不讨论。
buffers: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数量。
cached: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数量
total = used + free
buffers(第二行) = used(第二行) - buffers(第一行) - cached(第一行)
free(第二行) = free(第一行) + buffers(第一行) + cached(第一行)
buffer和cache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
在Free命令中显示的buffer和cache,它们都是占用内存:
buffer : 作为buffer cache的内存,是块设备的读写缓冲区,更靠近存储设备,或者直接就是disk的缓冲区。
dd if=file.txt of=/dev/sda1 bs=1000 count=100
cache: 作为page cache的内存, 文件系统的cache,是memory的缓冲区,一般由操作系统的虚拟文件系统vfs使用 。
如果cache 的值很大,说明cache住的文件数很多。如果频繁访问到的文件都能被cache住,那么磁盘的读IO 必会非常小
fd = fopen(1.txt);
fwrite("hello", strlen("hello"), 1, fd); // 操作的就是pagecache
fread(buf, buf_size, 1, fd); // 操作的就是pagecache
fclose(fd); // 写入到磁盘,pagecache内容写入到buffercache
Page cache和Buffer cache的区别
磁盘的操作有逻辑级(文件系统)和物理级(磁盘块),这两种Cache就是分别缓存逻辑和物理级数据的。
假设我们通过文件系统操作文件,那么文件将被缓存到Page Cache,如果需要刷新文件的时候,Page Cache将交给Buffer Cache去完成,因为Buffer Cache就是缓存磁盘块的。
也就是说,直接去操作文件,那就是Page Cache区缓存,用dd等命令直接操作磁盘块,就是Buffer Cache缓存的东西。
Page cache实际上是针对文件系统的,是文件的缓存,在文件层面上的数据会缓存到page cache。文件的逻辑层需要映射到实际的物理磁盘,这种映射关系由文件系统来完成。当page cache的数据需要刷新时,page cache中的数据交给buffer cache,但是这种处理在2.6版本的内核之后就变的很简单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ache操作。
Buffer cache是针对磁盘块的缓存,也就是在没有文件系统的情况下,直接对磁盘进行操作的数据会缓存到buffer cache中,例如,文件系统的元数据都会缓存到buffer cache中。
简单说来,page cache用来缓存文件数据,buffer cache用来缓存磁盘数据。在有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对文件操作,那么数据会缓存到page cache,如果直接采用dd等工具对磁盘进行读写,那么数据会缓存到buffer cache。
Buffer(Buffer Cache)以块形式缓冲了块设备的操作,定时或手动的同步到硬盘,它是为了缓冲写操作然后一次性将很多改动写入硬盘,避免频繁写硬盘,提高写入效率。
Cache(Page Cache)以页面形式缓存了文件系统的文件,给需要使用的程序读取,它是为了给读操作提供缓冲,避免频繁读硬盘,提高读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