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 变量漫谈(六)

探讨Nginx中子请求环境下内建变量的行为特点,包括$args、$uri及$request_method等变量在不同请求间的差异表现。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Nginx 内建变量用在“子请求”的上下文中时,其行为也会变得有些微妙。


    前面在 (三) 中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内建变量都不是简单的“存放值的容器”,它们一般会通过注册“存取处理程序”来表现得与众不同,而它们即使有存放值的容器,也只是用于缓存“存取处理程序”的计算结果。我们之前讨论过的 $args 变量正是通过它的“取处理程序”来返回当前请求的 URL 参数串。因为当前请求也可以是“子请求”,所以在“子请求”中读取 $args,其“取处理程序”会很自然地返回当前“子请求”的参数串。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例子:

    location /main {
        echo "main args: $args";
        echo_location /sub "a=1&b=2";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args: $args";
    } 

这里在 /main 接口中,先用 echo 指令输出当前请求的 $args 变量的值,接着再用 echo_location 指令发起子请求 /sub.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 echo_location 语句中除了通过第一个参数指定“子请求”的 URI 之外,还提供了第二个参数,用以指定该“子请求”的 URL 参数串(即 a=1&b=2)。最后我们定义了 /sub 接口,在里面输出了一下 $args 的值。请求 /main 接口的结果如下:

    curl 'http://localhost:8080/main?c=3'
    main args: c=3
    sub args: a=1&b=2 

显然,当 $args 用在“主请求” /main 中时,输出的就是“主请求”的 URL 参数串,c=3;而当用在“子请求” /sub 中时,输出的则是“子请求”的参数串,a=1&b=2。这种行为正符合我们的直觉。


    $args 类似,内建变量 $uri 用在“子请求”中时,其“取处理程序”也会正确返回当前“子请求”解析过的 URI:

    location /main {
        echo "main uri: $uri";
        echo_location /sub;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uri: $uri";
    } 

请求 /main 的结果是

    curl 'http://localhost:8080/main'
    main uri: /main
    sub uri: /sub

这依然是我们所期望的。


    但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内建变量都作用于当前请求。少数内建变量只作用于“主请求”,比如由标准模块 ngx_http_core 提供的内建变量 $request_method.


    变量 $request_method 在读取时,总是会得到“主请求”的请求方法,比如 GETPOST 之类。我们来测试一下:

    location /main {
        echo "main method: $request_method";
        echo_location /sub;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method: $request_method";
    } 

在这个例子里,/main/sub 接口都会分别输出 $request_method 的值。同时,我们在 /main 接口里利用 echo_location 指令发起一个到 /sub 接口的 GET “子请求”。我们现在利用 curl 命令行工具来发起一个到 /main 接口的 POST 请求:

    curl --data hello 'http://localhost:8080/main'
    main method: POST
    sub method: POST

这里我们利用 curl 程序的 --data 选项,指定 hello 作为我们的请求体数据,同时 --data 选项会自动让发送的请求使用 POST 请求方法。测试结果证明了我们先前的预言,$request_method 变量即使在 GET “子请求” /sub 中使用,得到的值依然是“主请求” /main 的请求方法,POST.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我们在这里下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上例是先在“主请求”里读取(并输出)$request_method 变量,然后才发“子请求”的,所以这些读者可能认为这并不能排除 $request_method 在进入子请求之前就已经把第一次读到的值给缓存住,从而影响到后续子请求中的输出结果。不过,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前面在 (五) 中也特别提到过,缓存所依赖的变量的值容器,是与当前请求绑定的,而由 ngx_echo 模块发起的“子请求”都禁用了父子请求之间的变量共享,所以在上例中,$request_method 内建变量即使真的使用了值容器作为缓存(事实上它也没有),它也不可能影响到 /sub 子请求。


    为了进一步消除这部分读者的疑虑,我们不妨稍微修改一下刚才那个例子,将 /main 接口输出 $request_method 变量的时间推迟到“子请求”执行完毕之后:

    location /main {
        echo_location /sub;
        echo "main method: $request_method";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method: $request_method";
    } 

让我们重新测试一下:

    curl --data hello 'http://localhost:8080/main'
    sub method: POST
    main method: POST

可以看到,再次以 POST 方法请求 /main 接口的结果与原先那个例子完全一致,除了父子请求的输出顺序颠倒了过来(因为我们在本例中交换了 /main 接口中那两条输出配置指令的先后次序)。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通过标准的 $request_method 变量取得“子请求”的请求方法。为了达到我们最初的目的,我们需要求助于第三方模块 ngx_echo 提供的内建变量 $echo_request_method

    location /main {
        echo "main method: $echo_request_method";
        echo_location /sub;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method: $echo_request_method";
    } 

此时的输出终于是我们想要的了:

    curl --data hello 'http://localhost:8080/main'
    main method: POST
    sub method: GET

我们看到,父子请求分别输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请求方法,POSTGET.


    类似 $request_method,内建变量 $request_uri 一般也返回的是“主请求”未经解析过的 URL,毕竟“子请求”都是在 Nginx 内部发起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未解析的”原始形式。


    如果真如前面那部分读者所担心的,内建变量的值缓存在共享变量的父子请求之间起了作用,这无疑是灾难性的。我们前面在 (五) 中已经看到 ngx_auth_request 模块发起的“子请求”是与其“父请求”共享一套变量的。下面是一个这样的可怕例子:

    map $uri $tag {
        default     0;
        /main       1;
        /sub        2;
    }
 
    server {
        listen 8080;
 
        location /main {
            auth_request /sub;
            echo "main tag: $tag";
        }
 
        location /sub {
            echo "sub tag: $tag";
        }
    } 

这里我们使用久违了的 map 指令来把内建变量 $uri 的值映射到用户变量 $tag 上。当 $uri 的值为 /main 时,则赋予 $tag 值 1,当 $uri 取值 /sub 时,则赋予 $tag 值 2,其他情况都赋 0. 接着,我们在 /main 接口中先用 ngx_auth_request 模块的 auth_request 指令发起到 /sub 接口的子请求,然后再输出变量 $tag 的值。而在 /sub 接口中,我们直接输出变量 $tag. 猜猜看,如果我们访问接口 /main,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输出呢?

    curl 'http://localhost:8080/main'
    main tag: 2 

咦?我们不是分明把 /main 这个值映射到 1 上的么?为什么实际输出的是 /sub 映射的结果 2 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 $tag 变量在“子请求” /sub 中首先被读取,于是在那里计算出了值 2(因为 $uri 在那里取值 /sub,而根据 map 映射规则,$tag 应当取值 2),从此就被 $tag 的值容器给缓存住了。而 auth_request 发起的“子请求”又是与“父请求”共享一套变量的,于是当 Nginx 的执行流回到“父请求”输出 $tag 变量的值时,Nginx 就直接返回缓存住的结果 2 了。这样的结果确实太意外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再次看到,父子请求间的变量共享,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未完待续)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79ff40100wsip.html

内容概要:该PPT详细介绍了企业架构设计的方法论,涵盖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四大核心模块。首先分析了企业架构现状,包括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大架构的内容和关系,明确了企业架构设计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新版企业架构总体框架(CSG-EAF 2.0)的形成过程,强调其融合了传统架构设计(TOGAF)和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优势,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业务架构部分通过梳理企业级和专业级价值流,细化业务能力、流程和对象,确保业务战略的有效落地。数据架构部分则遵循五大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一致和高效使用。应用架构方面,提出了分层解耦和服务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最后,技术架构部分围绕技术框架、组件、平台和部署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适合人群:适用于具有一定企业架构设计经验的IT架构师、项目经理和业务分析师,特别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如何将企业架构设计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企业和组织梳理业务流程,优化业务能力,实现战略目标;②指导数据管理和应用开发,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应用的高效性;③为技术选型和系统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阅读建议:此资源内容详尽,涵盖企业架构设计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实践,重点关注各架构模块之间的关联和协同,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