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实现长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 HTTP1.1和HTTP1.0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持久连接支持(貌似最新的 http1.0 可以显示的指定 keep-alive),但还是无状态的,或者说是不可以信任的。 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带宽。 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如果web服务器端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 web服务器需要在返回给客户端HTTP头信息中发送一个Content-Length(返回信息正文的长度)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 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无论客户端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还是 Web 服务器具有较低的 KeepAlive 值,它都将是限制因素。例如,如果客户端的超时值是两分钟,而 Web 服务器的超时值是一分钟,则最大超时值是一分钟。客户端或服务器都可以是限制因素
在header中加入 --Connection:keep-alive
解释1
所谓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 解释2
长连接就是指在基于tcp的通讯中,一直保持连接,不管当前是否发送或者接收数据。 解释3
长连接和短连接这个概念好像只有移动的CMPP协议中提到了,其他的地方没有看到过。 解释4
短连接:比如http的,只是连接、请求、关闭,过程时间较短,服务器若是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请求即可关闭连接。
传统的轮询技术对服务器的压力很大,并且造成带宽的极大浪费。如果改用ajax轮询,可以降低带宽的负荷(因为服务器返回的不是完整页面),但是对服务器的压力并不会有明显的减少。 而推技术(push)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但因为HTTP连接的特性(短暂,必须由客户端发起),使得推技术的实现比较困难,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延长http连接的寿命,来实现push。 接下来自然该讨论如何延长http连接的寿命,最简单的自然是死循环法: 【servlet代码片段】 public void doGet(Request req, Response res) { PrintWriter out = res.getWriter(); …… 正常输出页面 …… out.flush(); while (true) { out.print("输出更新的内容"); out.flush(); Thread.sleep(3000); } } 如果使用观察者模式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 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客户端请求了这个servlet后,web服务器会开启一个线程执行servlet的代码,而servlet由迟迟不肯结束,造成该线程也无法被释放。于是乎,一个客户端一个线程,当客户端数量增加时,服务器依然会承受很大的负担。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比较复杂,目前的趋势是从web服务器内部入手,用nio(JDK 1.4提出的java.nio包)改写request/response的实现,再利用线程池增强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从而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支持这一非J2EE官方技术的服务器有Glassfish和Jetty(后者只是听说,没有用过)。 |